觀點投書:虛榮與狹隘─印度絕望的強大之路

2024-10-18 05:30

? 人氣

擁有龐大的人口市場與勞動力,印度近期頻頻被點名將能夠成為下一個中國。(示意圖/Pixabay)

擁有龐大的人口市場與勞動力,印度近期頻頻被點名將能夠成為下一個中國。(示意圖/Pixabay)

今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數據表明,未來的5年,中國、印度、美國和印尼四國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一時間,「印度崛起論」又湧入西方輿論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印度真的要「崛起」了嗎?

複雜的歷史宗教矛盾,不斷持續的武裝衝突

當地時間10月8日,印控喀什米爾地區於10月8日公佈議會選舉結果。在這場選舉中,地方政黨查謨和喀什米爾全國大會黨(JKNC)贏得42個席位,而現任總理莫迪領銜的印度人民黨(BJP)則贏得了29個席位。同期,莫迪的選舉在印度北部有著3000萬人口的哈利亞納幫卻意外贏得了勝利。70多年來,印度國內就像這些選舉結果一樣,如同一盤散沙。

英國殖民時期,給印度留下了一個未老先衰,相互制衡的制度,以便英國人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壓榨。英國走後,印度人視為珍寶,繼承了下來,最終導致印度分裂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體系。地方武裝衝突持續不斷,國境線兩側的人們依舊陷於實現自治的鬥爭中。這些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使得印度的每一個邦就像一些小的獨立王國,難以凝聚力量。

錯誤的經濟思維,狹隘的民族主義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米希爾·夏爾馬說,印度吸引跨國公司的速度遠沒有達到人們預期。最近數據顯示,去年,印度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印度官員有關印度是「下一個中國」的言論與令人沮喪的現實之間存在驚人脫節。夏爾馬認為,脫鉤時代的運作方式本不該是這樣的,問題出在新德里過時的思維,這樣的策略註定要失敗。

印度對待國際經濟的方式讓人想起上世紀70年代。政策制定者似乎確信,貿易政策事關減少進口和增加出口,而不是專注於在國內創造更多價值。可保持清醒的「專家」並不多,「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尼赫魯曾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自負寫到。

西方的鼓吹,錯誤的自我認識

從外來說,美西方吹捧印度,往往源於其拉攏印度的政治和戰略的需要。利用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來牽制中國再好不過。印度過於相信美西方的「甜言蜜語」,並沒有意識到,作為後發國家,除了努力挖掘自身潛力以外,並無多少外力可依,美西方也更不可能真正扶持印度成為第二個中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推動印度不可避免崛起的說法似乎很脆弱,處理印度的矛盾是一種精神上的努力,涉及消化不協調的因素。由於就業增長乏力、工業過早衰退以及大量非正規經濟的存在,其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已經步履蹣跚。

印度認為自己獲得西方資本的青睞,幻想著成為下一個中國,但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其他國家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製造業,這加劇了競爭壓力。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正在迅速崛起,成為新的投資熱土。如今的印度不但無法與中國競爭,就連與東南亞鄰國的競爭都顯得十分吃力了。

*作者為家庭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