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26日吳新榮記載:「特地安排家人同行,放下身邊職務,而去看電影,在現實生活中只是最小限度的文化享樂活動而已。…之所以經常到台南是為了不再打麻將而失去娛樂之因。」此時吳新榮把到台南看電影當作避開打麻將的方式,也因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後,人民娛樂生活受到政府管制成為知識階級最低的文化享樂。
1942年3月27日吳新榮元配毛雪芬去世,同年5月8日他去看電影,「我單獨離開,到宮古座看電影。我從未曾獨自一個人進過電影院,不由得一陣悲傷的孤獨感襲上心頭,而且電影又是德國的戰爭片,看得打起瞌睡了。」從吳新榮日記所有關於看電影的時間間隔記述,無法看出是否因妻子過世而悲傷不去看電影,由選擇德國戰爭片打瞌睡的情況來看,更像是排遣時間隨意挑片,喜愛看電影的休閒活動少了妻子、友人陪伴,更顯寂寞。
三、吳新榮如何「選擇」影片?
1936年8月,日本推行「南進政策」,把台灣視為南進基地,為避免台灣人倒戈偏向中國,1936年底開始在台推行「皇民化運動」。這期間台灣電影配合政策鮮少出現純粹中國影片,吳新榮日記分別在1937年1月22日記載:「晚上,去佳里座看中國影片『國風』,聽說是阮玲玉最後的作品,而有預告近日要上映『漁光曲』,所以我決定去看賞。因為這是中國影片在世界競映大會,得了好評的巨篇。」1937年4月5日記載:「昨晚,和葉向榮君去佳里座看中國影戲,題是『三姉妹』,主演是胡蝶,原作是菊池寬。中國影戲的技術已脫離了舊〔帳〕;而菊池寬的藝術依然是一場情話而已。」「皇民化運動」雖於1936年底展開,當局遲於1937年4月起才開始查禁報紙漢文欄、廢止漢文書房,1937年1月還是管制較為寬鬆的時候,因此具有中國風的電影還能播放。《三姉妹》雖是中國拍攝的影片,女主角也是中國人,內容卻是改編自日本文豪菊池寬的小說《新珠》。夾於時代縫隙而能放映的中國電影,吳新榮能觀看是這時期台灣電影史的見證者更是幸運者。因為從1937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吳新榮日記幾乎不再出現看中國電影記載。
吳新榮從戰前到戰後選擇的影片有何特色?戰前他觀看的影片有日本、中國、歐美片,可說涉略廣泛,惟1937年4月後幾乎無法再看中國影片,因此吳新榮轉向日本、歐美片。1937年10月23日日記記載:「後去宮古座看佛蘭西影片二編,曰『栄光の道」及『我等の仲間』,不只感激。佛蘭西永久也是好自由之國,文明之地。」1940年6月3日又記載:「法國影片在藝術上與德國影片相比,是較具思想性的;而和美國影片的資本性相比,法片較具政治性,這一點是令我滿意的。」吳新榮對於法國影片的藝術性、政治性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