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彈道飛彈是一種可以跨洲施放核武到目標處的長程武器,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在地球另一端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時間拉回到一九六〇年,洲際彈道飛彈甫發明時,五角大廈的首席科學家,一個名叫赫伯.約克(Herb York)的男人,曾經想知道確切需要多少分鐘,才能讓一枚這種大規模滅絕火箭從蘇聯的發射台起飛並抵達美國的某座城市。約克聘請了一群名為「傑森科學顧問小組」的國防科學家來縮小這個數字到至為精確的型態。
最終,赫伯得知的結果是從發射到毀滅,為時二十六分鐘又四十秒。
就是僅僅一千六百秒。如此而已。
這個祕密評估結果的其中一份藏在赫伯.約克的個人文件中,保存在聖地牙哥的蓋澤爾圖書館(Geisel Library)內。或許約克是不小心將資料留在了那兒,也或許他是有心讓世人知道戰爭規劃者與武器建造者幾十年來一直都知道卻從未如此冷酷地向世界揭露過的真相。那就是不論你怎麼做,都打贏不了核子戰爭。
因為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
核戰的爆發和升級的速度,幾乎可以保證戰爭將以核浩劫告終。
「裝載核武的洲際彈道飛彈威脅著我們的滅絕,」約克寫道。「前景,誠然是黯淡的。」
傑森科學顧問小組的科學家們計算出一枚洲際彈道飛彈在空中飛行的二十六分鐘又四十秒,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 推進階段,大約五分鐘
• 中途階段,大約二十分鐘
• 終端階段,大約一.六分鐘(一百秒)
五分鐘長的推進階段包括飛彈在發射板上點燃火箭引擎,進入太空,到結束有動力的飛行。在有動力的飛行結束後,彈頭會獲得釋放,此時的典型高度在五百到七百英里之間。
中途階段會維持二十分鐘,這包括被釋放的彈頭在太空中以弧形軌跡繞地球飛行的時間。
最後的終端階段出奇的短,僅僅一.六分鐘。也就是一百秒。終端階段始於彈頭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並結束於核武在目標處引爆之際。
在這個場景中進行攻擊任務的火星十七型,是一枚兩階段、使用液態燃料、可在公路上機動行進的洲際彈道飛彈。截至二〇二四年,其彈頭有什麼能力並沒有太多經過確認的資料,所以我們不清楚它能攜帶一或多枚核彈頭,不清楚其酬載是不是熱核彈,也不清楚其核彈的當量是多少。我們只知道它可以攻擊到美國本土的任何一個目標。
一九六〇年,傑森科學顧問小組替赫伯.約克做出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共計二十六分鐘四十秒的結論。當時,美國以外僅有的核子超級強權只有蘇聯。
今天,擁有核武的國家已經多達以下九國: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英國、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還有北韓。而考量北韓的地理位置,飛彈從朝鮮半島起飛到擊中美國東岸目標的時間框架會稍微長一些。麻省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希奧多.「泰德」.波斯托爾已經替我們完成了計算。
答案是三十三分鐘。
時間正在流逝。
在這個場景中,已經過去了兩分鐘。
洲際彈道飛彈一旦發射出去就覆水難收。
藏於赫伯.約克檔案庫的機密文件已經警告過這世界,要留意末世決戰,但我們還是來到了這一刻。
洲際彈道飛彈對我們造成了滅絕的威脅,約克寫道。
一九六〇年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作者安妮.雅各布森 Annie Jacobsen,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五角大廈之腦》(The Pentagon’s Brain),以及《紐約時報》暢銷書《五十一區》(Area 51)、《迴紋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及其他書籍的作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