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各大媒體的財經新聞報導,憑藉優異的基本面與充沛資金動能,台灣資本市場展現強大的韌性與競爭力;而過去八年期間,政府在財經政策上繳出亮麗成績,無論是加權指數,抑或是上市公司市值漲幅,均居亞洲各國之冠,並在各主要市場排名前位。再看美國前十大科技公司中,有三家公司的執行長皆來自台灣,包括輝達(Nvidia)的黃仁勳(Jensen Jen-hsun Huang)、超微半導體(AMD)的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以及美超微(Supermicro)的梁見後(Charles Liang),而其中梁見後執行長更是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培養的人才。
長期以來,國民大眾隱忍打拚的成就,在二〇二四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一次呈現。而數據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國民大眾對國家的整體信心明顯呈穩健與上升趨勢;當世界對這個蕞爾小島的亮麗表現感到矚目之際,亞洲的政治大國中國,卻持續對台灣社會進行威嚇與施壓。
解讀這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島嶼發展歷程,唯以區域史研究的角度觀之,才能從各項平凡中看到她的不凡。今天台灣社會的國際處境,源自於十九世紀。相較於陸權國家的大明,抑或是大清而言,海權國家的西方列強早已看清台灣之於東亞的價值,鄰近的日本更以「寶島」稱之。四百年來,這個島嶼被插過逾五面旗,政權頻仍是重要歷史特色。而此處自古就是「亞太營運中心」,人流、物流的輻輳之地,多元族群與文化分歧是島內社會的另一特色。身處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我們更是無法以單一國族史觀點釐清台灣社會的發展進程。
而時序已來到二十一世紀二〇年代,人類社會從IT通訊科技、AI人工智能,逐步走向量子運算與矽光子晶片的時代,愈益拉近歷史發展與現實日常之間的乖離關係。既是如此,我們的歷史觀照便必須跳脫傳統制式的思維模式,不能僅滯留在「鑑古知今」的隱喻階段,而須進階到「溫故知新」的數位應用層面。台灣四面環海,一改過去「陸地史觀」的思維模式,我們須從「海洋史觀」,重新解讀台灣社會的歷史進程。乍看之下,海是隔閡,卻也是橋樑,更是天然防火牆。我們須從台灣社會「自我」的原點,觀照她與周邊「他者」之間的互動;每每遇上危機之際,台灣社會又如何在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造就社會進化的轉機。
除了政權更迭頻繁、天然災害頻仍、族群多元、文化分歧之外,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各種內外部的挑戰,在在被轉換成社會進化的養分、文化融合的契機。
在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以及一八九五年的乙未之役中,我們看到台灣社會抵禦外力的韌性;而蘇格蘭長老教會進駐台灣宣教,啟蒙台灣社會的文明開化;日本治台五十年,奠定台灣社會近代法治觀念的基礎,卻也因此遭受二二八事件的衝擊;台灣社會對「自我」主體意識的追求,不止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更從戰後延續迄今,鄭南榕的自焚事件,以殉教模式表達對威權政府的嚴正不滿,直接激化台灣社會對追求民主自由的覺醒;台海危機源自國共內戰,卻也暴露出百年來西方列強對台島的覬覦,更擾動長期以來國際間的均勢關係。面對這一連串詭譎多變的局勢,天佑台灣,透過一連串的解讀,我們清楚看到島上民眾如何運用高度智慧與堅定信仰,憑藉毅力與勇氣,大膽地面對與因應諸多難以預測的危機與挑戰。
*作者為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台灣史。本文選自作者新著《世界的台灣史》(玉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