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問題上,瓦爾茲立場也由最初援助烏克蘭,逐漸轉向由歐洲國家承擔更多援助義務。這種轉變也是為了讓美國將更多精力放在印太地區,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
川普今年競選總統期間,瓦爾茲出版了新書《殘酷事實:像綠色貝雷帽一樣思考和領導》(Hard Truths: Think and Lead Like a Green Beret),提出了透過威懾中國以防止中美發生戰爭的步驟,其中包括加大對台灣的武裝支持、安撫印太地區盟友以及推動美軍軍機和軍艦現代化改造等。
11月2日,就在美國大選投票日前一周,他和美國國防部前戰略分析師柯羅尼格(Matthew Kroenig)在《經濟學人》網站共同撰寫題為〈中國是拜登外交政策的最大贏家〉(China is the big winner from Biden’s foreign policy)的文章,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最大對手」,認為拜登政府在歐洲和中東衝突中採取的威懾政策失敗,讓中國成為最大受益者。兩人在文章中的主張和范斯(J. D. Vance)立場一致,認為美國應該努力結束歐洲和中東的戰事,以便集中關注中國。
總體上看,魯比歐和瓦爾茲進入新一屆政府後,將協助川普應對一系列國安及外交挑戰,包括協調解決俄烏衝突,平衡對烏援助利益和應對俄朝軍事合作,以及緩解中東局勢和應對和中國的戰略競爭。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俄烏問題上向川普主張靠攏或完全一致,都主張美國從中東和歐洲「後撤」或保持克制,優先重視中國議題,這些立場將進一步加劇中美緊張關係。
反華勢力引導美國對華政策,反映了當下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社會現狀。不過,川普仍然是未來4年美國對華關係的最大變數。他此次選人用人最重視的是「忠誠度」和「唯命是從」。魯比歐和瓦爾茲在推動和執行對華強硬路線的過程中,也需要迎合川普個人的政治利益考量,還要平衡財政部、商務部等其他行政部門的政策訴求。這種內部話語權之爭,同樣會影響川普對華強硬路線的走向。
*作者為陸岑。經《中美聚焦》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