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路線與「擁核」分歧
在上述意識形態之下,觀察近年來北韓之對華舉動,則不難理解:金正恩對華行動的一系列「偏激」反應,並非出於年輕氣盛,而是出於堅定的路線運動。其首先在內部採取極端嚴酷手段進行了一系列整肅,而其對象,正是所謂的「親華派」及主張效仿中國的改革開放派。
以幫助金日成確立主體思想體系的莫斯科大學哲學博士黃長燁為例,其於1997年逃亡韓國之後,公開批評北韓的社會主義是與封建主義相結合,而根本解決之道則在於「走向中國式的改革開放」,「實現經濟增長與民主化」。不僅其一直遭到北韓特工的追殺,在北韓內部同樣寄希望於中國並意圖效仿改革開放的金正恩姑父張成澤,即使居於二號高位,亦於2013年遭到處決。2017年,金正恩同父異母長兄、即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金正男遇刺,則意味著北韓親華勢力的徹底覆滅。在因上述事件等持續失去互信的基礎之上,中方對於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堅持,徹底惹惱了意圖以核武進一步加強軍事裝備的金正恩。自北韓2013年2月再次進行地下核試驗後,雙方的對抗在平靜表象之下不斷提升,世人眼中最為高潮的是:2015年底,北韓官媒在牡丹峰樂團抵達北京的當天高調宣告北韓成為「核武大國」,「自主研製了原子彈和氫彈」,這導致中國高層拒絕出席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以避免為其「背書」,而金正恩則不惜在演出前三小時撤回了樂團。
隨後,因中國公開參與聯合國對於北韓核試驗的能源禁運與經濟制裁,北韓通過自身黨媒喉舌不惜點名批評中國,不僅要求中國對北韓作為「抗美前線」懷有感激之情,言辭亦極為犀利嘲諷,因此被《人民日報》公號視為「決裂的宣言」。2017年5月14日,中國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高級合作高峰論壇」,當美、韓、日、俄在內的世界多國政要齊集北京,出席者亦包括聯合國秘書長、世界銀行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北韓則於當日凌晨再次發射彈道導彈(當年第六枚),其意圖與手法與本次美國大選前的威懾施壓如出一轍。
潛在的未來威脅
由此可見,只要朝中之間仍然存在著關於朝鮮半島核武器的分歧,就意味著中國對堅決擁核的北韓並無實質性影響力。這正如2017年朝中社社論斬釘截鐵之宣告:「就算冒著失去與長期盟友、最大貿易夥伴的友好關係的風險,北韓也將繼續推進核武器計劃。」而目前朝俄之間的軍事合作,則意味著金正恩已經正式選擇了關係更為密切的盟友。
譬如,就在川普宣布再度勝選美國總統的當天(11月6日),俄羅斯議會上院批准了今年6月簽署、也已通過下院批准的俄朝《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這標誌著朝俄之間的進一步軍事同盟即將正式生效,即雙方承諾在一方受到攻擊時互相提供援助。顯然,這相比2019年川普總統與金正恩於北韓板門店會面、雙方意圖重啟核談判之時,金正恩手裡有了更為強大、亦更令美國棘手的籌碼。而相比川普談判性格的不可預測性(譬如朝美雙方之前於河內談判的失敗),心思慎密的金正恩顯然已按部就班地做好進一步密集發射導彈或進行核挑釁的準備。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則在於2021年初北韓在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五大國防核心課題(包括開發核潛艇、製造超大型核彈頭等戰術核武器等);而今年3月,隨著新型中遠程高超音速導彈多級固體燃料發動機的點火試驗成功,北韓已正式宣佈提前完成這一五年計劃。
由此可見,目前一舉震驚世界的北韓士兵赴俄參戰,似乎並不能簡單地被視為金正恩對俄國軍力的支援補充。除卻其希望以兵力換取俄羅斯對核研發、核技術的各種支持之外,其更深層次的動機,恐怕在於其對120萬北韓兵力的戰爭實訓,以配合其不斷崛起的核武實力。在此動機之下,不僅中國面對其擁核事實已然失去實際影響力,即使聲稱能於24小時之內結束俄烏戰爭的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亦不得不以更為警醒之心態面對目前北韓帶來的棘手局面。
*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華裔德籍漢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興趣領域為文學史、電影、基督宗教本土化、國際關係等。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