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地選擇 首重安全、無污染
至於取水地的選擇,Jenny提到,他們曾經到林口各個不同的山林步道,沿途找適合取水的野溪;適合的條件是,必須能讓人安全走下去取水,也必須觀察水源處上游是否有污染物如養豬、工廠等,這都需要做事前探勘。後來他們選擇的地點是「老公崎步道」,因為這邊走路就可以到、河床平坦,適合走下去取水。
Jenny進一步說明,他們在事先已經測試過日間取水的流程,確定沒有問題之後,才會帶團員進行夜間取水訓練。而在夜間行走,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照明設備。Jenny強調,為了空出雙手拿水桶及登山杖,會建議戴頭燈,而不是拿手電筒;頭燈也必須要能調成發紅光、而不是一般常見的白光。Jenny解釋,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下,紅光比較不會那麼刺眼、不像白光會容易刺傷隊友的視線、造成短暫失明;畢竟走在溪谷或階梯時,若暫時失明,會很容易跌倒、發生危險。
日夜環境大不同 心理素質受考驗
除了準備有形的設備,在心理上的準備也不能忽視。Jenny談到,即便是原本很熟悉的環境,同樣的地形,在晚上行走與白天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會覺得很陌生。因為夜間處在低光度的環境下,視野很不清楚,心理壓力其實很大。或許有人很勇敢,能夠一個人在晚上時去取水,但大部分的人沒辦法做到,所以就必須至少要有兩個人以上同行,同時也要與夥伴約定,在行進當中,一群人有前有後,要怎麼樣用聲音或手勢去提示後面的人注意路況,以及遇到一些緊急的情況時,大家要怎麼做處理,所以就要事先約定團隊行動的守則。
然而,即便事前已經做了場勘、準備了各種設備,依然有很多狀況是到現場才會知道。Jenny舉例,例如在照明方面,即便已經準備了發紅光的頭燈,但仍可能會忘記手上其他的電子用品如手機、手錶,還是有可能會突然發出強烈的白光,把自己或隊友閃瞎。這些3C產品的光線,平時在明亮的環境下,不會感覺到有任何特別,但一到很黑暗的環境,對眼睛的影響就很大、會造成危險。
另外就是取水的工具,之前大家還不太有經驗時,各自帶了自己的水桶去裝水,但有人到現場才發現,他準備的水桶,可能開口的角度不容易在溪中裝水,或是提把會讓手很痛、不適合長時間提著行走等等,這些都是現場測試才會發現的問題。
災禍不可預知 平常就開始準備
對於未來要新增的訓練項目,Jenny認為,或許可以模擬有人走失、如何通聯,或是如果有人受傷、跌倒、腳扭到、甚至骨折時怎麼處理,以及假如有人不小心在取水時掉到水裡,要怎麼去救援等突發狀況的應對模擬。再來是可能會想要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去取水,因為剛好之前去的時候天氣都不錯、沒有下雨,但如果遇到雨天,那身上的裝備是不是能夠因應?行進的路線是不是有需要更改?這都是可以後續再做訓練或思考的地方。另外,也可以把取水與其他的訓練內容相結合,例如結合野營或體能訓練,共同提升整體的防災應變能力。
對於一般也關注取水問題的民眾,Jenny提供了建議給大家參考。她說,平常可以先留意家附近有沒有合適的天然水源,而且是適合飲用的。水源一定要是流動的水,最好是天然的溪流或山泉水,不要選人工的池塘或是不會流動的水池。再來要注意上游的環境有沒有污染物,包括農業、化學的污染物,也要實地去看水質本身的狀況,包括顏色、清澈度等。在地形方面,也要注意是否適合人走下去取水,假如不適合的話,也千萬不要冒險,寧可另外找安全的地方。
在取水容器方面,也要把它納入防災包的準備中,也就是防災包除了平常的存糧、飲水外,還要準備適合的取水容器;在準備取水容器時,要考量用水的人數與自己的體能狀況,是否能把水搬運回來,以及該容器是否適合長途提握、它的開口會不會太小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平常就可以開始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