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兩岸問題,政府也同樣不能忽略兩岸的歷史發展、文化與生活經歷皆有所羈絆與相似之處。如同劉德華在臺開演唱會,卻被稱「媚共藝人」的荒謬論點,不僅間接傷害歌迷,也誤導人民的認知;又如胡歌來臺,以一句「我們不分彼此」,展現親民,拉近與臺灣觀眾的距離,也要被無限上綱解讀為「統戰」,當執政者眼中只有意識形態,與人民生活經歷、感受背道而馳,終將會被拋棄,美國民主黨此次選舉就是最好的示範。
而「好好活下去」,是加薩、俄烏戰爭、民主國家、共產國家的人民共同的需求與渴望,但若戰爭爆發,「活下去」則變成遙不可及。因此,川普的勝選,不僅顯示美國人民對經濟的無力感,亦表示美國人民對過度參與他國戰爭感到厭煩。川普,至少不嚮往戰爭,即使仍「抗中」,但「交易」的外交策略,成為他保護美國的保護色,甚至可以是馬克宏總統口中的雜食動物。因此,即使駐美大使俞大㵢稱臺灣「ready to fight」,但恐在川普「MAGA」的守則裡,筆尖般的臺灣,在餐桌上還是菜單上,答案已呼之欲出。
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主演的電影《鄰家密友》,最後以作為一個「人」的平視角度,看待對抗警察的鄰居,在日常的相處中,了解抗爭者的動機,並認知到,抗爭者與卸下警務的自己都只是一般人,渴望在公平社會下生存、活著而已。當右傾勢力逐漸籠罩世界,或許是提醒世界的掌權者們,更應該以寬廣、換位思考的角度,理解、解決人們面對生活的各種困境,苦民所苦,才能團結國家。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