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落幕,川普在四年後重新上台,完成「回鍋」大業,繼19世紀克里夫蘭之後,成為第二個「回鍋總統」。
川普這次不但贏了,還贏得很全面。川普不但全取7個搖擺州,在選舉人票上以312:226贏,在普選票上也以270萬票領先(即1.8個百分點)。這是共和黨在2004年以後,20年來第一次贏了普選票。
以整個選舉而論,不但川普代表共和黨贏了總統,參議院共和黨也多了4席,以53票重掌控制權;眾議院雖然難分難解,尚未有最終結果,但共和黨已拿下了218席,剛好達到了控制權線。算上在最高法院大法官保守派以6:3領先自由派。現在共和黨已「三權合一」。
川普為什麼能贏?這個問題的對立面就是「民主黨為什麼會輸」,筆者此前從民主黨的面向討論過民主黨的敗因。現在從共和黨的面向,討論川普為什麼能贏。這裡著重從選民結構的角度。
從選民結構的角度,共和黨勝出歸功於此消彼長的四個因素。
第一,川普「統一」了共和黨,完成了共和黨的「川普化」。
第二,獨立選民發生「藍移」,投向共和黨。
第三,部分民主黨板塊轉投川普。
第四,民主黨的「覺醒派」出於「懲罰民主黨」,不投票甚至反投川普。
第一,共和黨的「川普化」,避免分裂。
筆者曾多次分析,從2009年開始,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出現了「民粹主義」板塊。
共和黨的右翼民粹主義,先是茶黨崛起,繼而是「川普黨」崛起。兩者先後衝擊了「共和黨建制派」,即新保守主義派別。面對茶黨,建制派還比較游刃有餘,還能嘗試納入「體制」中。但到了川普崛起,建制派就和他水火不容了。2016年共和黨初選,共和黨建制派還有「Never Trump」主義,最後川普把共和黨建制派和茶黨的候選人都打下去,還代表共和黨贏得大選。在某種意義上,川普「鵲巢鳩佔」,把共和黨「川普化」了。但在他上台之初,他和建制派的衝突還不絕於耳。
然而,經過八年,三四次大型選舉,川普逐漸把建制派從權力體系中排擠出去,共和黨幾乎完全變成了川普黨。更重要的是,不但建制派精英被邊緣化,就連建制派的「選民基礎」也基本被川普拉了過去。
於是,共和黨從「建制—右翼民粹」兩個板塊的分裂,最終演變成右翼民粹一統天下。這次雖然還有極少數共和黨精英(比如利茲切尼等)站在川普的對立面,甚至幫民主黨競選。但其選民基礎都被川普拿走了。少數精英的立場無關要緊。
第二,獨立選民的「藍移」。
正如在出口民調中顯示:既不認為自己是民主黨又不認為自己是共和黨的人,絕大多數投給共和黨;既不喜歡川普,又不喜歡哈裡斯的人,絕大多數都投了共和黨;到了最後一週還舉棋不定的人,絕大多數投給共和黨。這足以證明,獨立選民票投共和黨,正是另一個共和黨勝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