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倒!曾是「美國國力象徵」的波音,為什麼錯得如此離譜?

2024-11-21 12:00

? 人氣

2018年在印尼發生第一起墜機事故後,波音就對飛行控制系統的缺陷問題輕描淡寫,將鍋甩到飛行員和維護人員身上,認為是航空公司的問題。根據波音與證券管理機構的和解協議顯示,時任波音CEO米倫伯格(Dennis Muilenburg)指示公關團隊將新聞稿中所有和新駕駛艙功能相關內容一一刪除。新聞稿裡寫道:「737 MAX和在空中飛行過的每一架飛機一樣安全」,面對公司的疏失卻隻字未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味追求獲利、縮減成本的後果

其實,公司內外議論紛紛,波音就錯在於太過重視財務表現。1990年代,波音開始效仿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引入許多以獲利為主要導向的管理方式,強調資源效率、成本控制和短期營利。

1997年併購競爭對手McDonnell Douglas,又進一步鞏固了波音的轉變,也就是從原本以工程主導的企業文化,演變成更集中的公司控制。

將獲利看得太重,同業之間早有前車之鑑,例如1970年代的L-1011 TriStar商用飛機,性能優良,受到許多工程師的推崇。然而因為種種因素,延誤了研發和推出,等到終於上市時,市場上早已有其他性能更好的機型。最終,錯過最佳時機的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不願投入資金改良,在1980年代退出商用飛機市場。

有問題員工不敢說 埋下事故種子

波音的另一個大問題,恐怕是壓抑的企業文化。不少現任和前任員工都表示,有些工程師不敢向管理層報告安全問題,平時也面臨巨大壓力。在第一次737 MAX事故發生之前就引發內部擔憂:新的MCAS飛行控制系統需要航空公司額外進行昂貴的模擬器訓練,可能降低MAX對買家的吸引力。

因此,一位波音職員曾被迫去誤導美國航空管理局(FAA),讓FAA不要求駕駛MAX的飛行員接受模擬器訓練。這名員工甚至擔心,自己會被斥責為「讓波音損失數千萬美元的人」。米倫伯格也在電子郵件裡表示:要小心別讓FAA盯上,免得影響新機型的出售和交付。

意外發生後,米倫伯格被波音解雇。2020年,卡爾霍恩(David Calhoun)接任CEO時表示,會專注在建立公司信任和回歸本質。「我們會少勾勒一點願景,少做一點長期規劃。重新恢復與客戶、與監管機構之間的信任,每一步都保持透明。」

今年1月,發生在阿拉斯加航空公司(Alaska Airlines)的艙門爆炸事故表明,波音還有很多問題仍待解決。根據政府調查,許多第一線工人面臨產能壓力,有問題的飛機依然不斷從生產線下線、出廠。

喜歡這篇文章嗎?

金牛幫幫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