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強賽,球迷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直到確定台灣晉級四強赴日比賽,日本票券網餘票在兩小時隨即售罄。買不到冠軍賽門票的旅日台灣人陳哲佑站在東京巨蛋外說:「 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有點意料之外……但當然開心啊!」
資深球迷林詠哲也說,這次賽前球迷多不看好台灣,認為不是最佳陣容,「但棒球是充滿未知,不到最後一刻不輕易放棄的運動」,比賽結果代表台灣棒球進入新的世代。
台灣棒球與韓國棒球間時常有較勁意味,台灣在12強預賽首戰以6:3擊敗韓國,被認為是場關鍵勝利。
林詠哲說,韓國隊並非高不可攀的對手,但過去十年對台灣有壓倒性優勢,今年陣容更球星雲集,「在陳晨威打出滿壘全壘打後,大家覺得這次12強是很有機會晉級的。」
韓國總教練柳仲逸賽後也指,台灣棒球變化很大,球員的基本功和各方面都朝著日本發展。
三大賽首冠的「致勝關鍵」
「台灣棒球要拿這種職業級的世界冠軍,我覺得我有生之年應該都看不見,所以這一次真的滿感動的。」現年65歲的資深球評曾文誠對BBC中文說。
曾文誠認為,今年終於獲得冠軍的關鍵,在於運作良好的情報搜集系統——20幾人組成的專業團隊歷時超過半年,進行對手情蒐,台灣球員也把依照情蒐結果擬定的戰略執行得很好。
第二個關鍵是由上個「黃金世代」組成的教練團,對球員的掌握程度。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選手王建民、彭政閔、高志綱等人,都是本次教練團成員。
但最重要的贏球因素,還是要歸功於多年來的球壇改革和產業化,讓整體職業棒球環境愈趨成熟。
2008年,球員開始自發性地發起工會復會行動,讓1995年因為簽賭事件而停止的「台北市台灣職業棒球員工會」重新開始運作,逐步挽回球迷的信任。
近年台灣職棒從四個隊伍拓展為六個隊伍,不僅選手多了、比賽強度提高,也在球隊確立主場制度,增加球迷歸屬感,及啦啦隊應援文化的加持下,吸引更多球迷進場看球。
2024年,台灣職業棒球全聯盟票房收入粗估近11億台幣(約等於3385萬美金,2.45億人民幣),台北大巨蛋平均每場吸引超過兩萬球迷進場看球。
隨著產業壯大,球員薪資大幅提高,減少了打假球的誘因。目前部分球員月薪可達新台幣50萬(約等於1.5萬美金,11.1萬人民幣)元,合約及二軍培訓制度也更為制度化。2022年,台灣的職棒球員工會與球團資方簽訂團體協約,目前有85%的球員加入工會,球員可更專注於賽場競爭。
日治時期與殖民主一較高下的運動
以棒擊球、以跑得分的運動,被移民從英國帶至新大陸美國後,1840年代開始流行,快速演變成規範化的「棒球」,職業隊、聯盟相繼出現。1903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