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在2025年上台的川普(Donald Trump)2.0政府,亞太地區的日本、南韓、台灣與中國政府正在擬定計畫,希望對華府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合作提案,像是擴大美國商品採購或鼓勵讓自家企業赴美投資,藉此建立良好關係並換取「特定好處」,像是降低關稅或避免遭到限制。
雖然有第一任期4年做為範本參考,但各國政府仍面臨一項不確定變因,那就是無從確認精心準備的提案,真的能達到川普和其執政團隊的需求。面對這位從競選期間,就不斷把調高關稅當成上任第一要事的領袖,沒有人知道、他是否願意接受交易,或是接受哪些東西能做為交易籌碼,讓提案國能免受高額關稅之苦。《日經亞洲》在報導中就以前述4國為例,推測4國政府會如何在明年向華府提案,他們又會提出哪些方向?
Asian capitals seek to master 'the art of the deal' to appease Trump https://t.co/uAXh4GMebM
— Nikkei Asia (@NikkeiAsia) November 27, 2024
日本
東京當局提出的方案,除了符合其國內實質進口需求,還能滿足擴大美國出口額度的「利多」,例如利用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推動美日半導體供應鏈與綠能發展,並從美國增加半導體晶片、製造大型機具、氨、氫氣與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口額度。甚至讓日本成為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樞紐,大幅拉近與華府之間的合作關係,此外還有可能深化雙邊國防工業合作。
南韓與台灣
這兩個國家會將「國防合作」,視為對美提案的重點之一。南韓總統尹錫悅與川普已討論過,擴大美韓在造船領域的合作與共同生產;而台灣根據外媒報導,有可能端出一份誘人的軍購提案,預計金額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些提案也反映出,亞太各國對川普重返白宮,很有可能再一次施壓盟友增加國防支出的預期心裡,畢竟從現實層面來看,要讓日韓台進一步再提升國防開銷,對彼此的內部財政將是一項極為艱難的挑戰。
中國
中國曾在2020年第一階段協議中,承諾放寬對美商部分限制,並將購買總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51兆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而此次的中美協商,北京很可能提出擴大進口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51兆元)商品,上限甚至可能高達1兆美元(約新台幣32.6兆元)。透過購買美國製造商品,換取白宮同意讓中國企業,前往美國投資電動車與電池生產設施。
只不過在《日經亞洲》看來,假如北京真的如他們預測的方式提案,中國很可能錯估川普性格。許多美國民眾至今仍認為,中國應為3年新冠疫情負起責任。而且中國未完全履行當年協議提出的採購承諾。再加上國內鷹派力量抬頭,假使中國真的提議要在敏感領域進行新投資,恐怕將引發川普2.0內閣不滿,甚至出現反效果。
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上任後要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至20%的關稅,並針對部分來自中國的商品,將進口關稅提高至60%。雖然本文提及的4個國家,日本、南韓、台灣應該都能獲得豁免資格,但此一措施如果真的落實啟動,勢必將有許多國家進行反擊,針對美國出口商品與物資同樣實施報復關稅,這對整體市場發展並不是好消息。
此外,亞太各國也不笨,大家都不願意在第一次交涉中,就讓出過多籌碼與利多給美國,畢竟接下來2年後,他還得面臨一次國會期中選舉考驗,倘若無法繼續守住參眾兩院多數優勢,那川普勢必得做出一定程度讓步。這也給亞洲各國政府一定的空間,能努力發揮自己的「交易談判藝術」,在極度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最佳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