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負評三:不願下鄉服務。這點也是大錯特錯,如前所述,早期後醫系以公費生為主,所以大多數都需要下鄉服務,筆者在省立醫院、署立醫院、台北縣立醫院、部立醫院,堅守崗位、公職27年退休,支援衛福部偏遠醫療地區緊急醫療計畫瑞芳礦工醫院急診連續14年(每月1~2班急診夜班),其它後醫畢業生至偏鄉服務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郭成興醫師並非公費生但自願下鄉,郭醫師於2019年榮獲第29屆「醫療奉獻獎」。
最後,我們回顧一下被斷章取義的蔡純娟教授的原始文章。該文是對參與1980年代後醫系設立的醫界前輩其中的6位進行訪談之後撰寫而成。文章對於當時的後醫教育以及後醫學生表現的評價有貶也有褒,文章之目的是要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找出後醫系教育體系的改進方向。不幸的是該文遭到聯合報投書作者斷章取義,只截取文章中對於後醫負面評論那一部分並故意放大解讀,企圖帶風向讓國人誤認為後醫系教育完全失敗,並借起因於牙醫容額的反波波事件來消費學士後醫,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大可不必。18歲高中畢業的時候能夠在大學入學考試高分金榜題名固然可喜可賀,但人生絕對不是只有定格在18、19歲的那一兩場考試,筆者更贊同林口長庚醫院院長對於記者提問波波醫師問題的回答:我們用人的標準是看能力而不是學歷(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才是好貓啦)。
結語:規劃改進教育方向必須先有正確之資訊,轉貼文章如果斷章取義、誤導視聽,實非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計。
*作者為急診及外科專科醫師/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MD/台大臨床醫 學研究所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