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專文:七月流火,南方有大星

2024-12-12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透過鹿野忠雄的不凡事蹟,我們有一個重新看待自己家園的角度。雖說追溯的是百年前之事,現今依舊耀眼如昔。(資料照,洪煜勛攝)

作者認為,透過鹿野忠雄的不凡事蹟,我們有一個重新看待自己家園的角度。雖說追溯的是百年前之事,現今依舊耀眼如昔。(資料照,洪煜勛攝)

鹿野忠雄,1906-194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80年代末,初識時,我還沒能力,全然進入這個世界。那時雖愛不釋手,卻也敬謹地閤上書本,放回書架,繼續跟其他史冊並列。只是心頭就此擱著,他的書寫和事蹟。

原本想等過一陣,自己準備好時,再來好好面對。沒想到這一放回去,再度翻讀時,面對這本臺灣早年最經典的高山書寫,竟已是半甲子之後。

本書只有前傳,不會有後續。

這本以鹿野忠雄年輕時養成為主題的相關書寫,刻意結束於次高山(雪山)最終一回的調查,1933年12月1日。

我想要追溯和探究的生平,大抵從其少年時代採集昆蟲開始,爬梳其如何在日本踏查。繼而來到臺灣求學,擴展自己的郊野走訪,展現不可思議的大旅行。

為何選擇次高山調查做為斷點,主因有二。一來此後他在臺灣本島,並未再有相關的昆蟲調查。再者,臺灣的高山地理論述大抵結束。鹿野有了另一個身分,不再是學生,而是臺灣總督府理蕃課和警務課的囑託,學問知識和視野高度又有了不同的情境。

從日本輾轉到臺灣,後來的多數時間,他花更多氣力滯留於紅頭嶼。從大島到小島,最後情歸於一座小小島。接下的時日,進而再放諸整個東南亞和南洋群島,無奈因戰爭而失蹤。這等多采多姿的田野調查和知識探索,無疑是相當迷人的旅次。

為何要撰寫本書?主要是有一回看到鹿野的報告〈臺灣原住民族の人口密度分布並に高度分布に關する調查〉(1938),裡面附有一張他手繪的「著者踏查線圖」。

圖裡面有太多路線,鹿野現有的文獻報告和著作都未清楚說明。此一地圖,後來的兩本著作,《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紀行》和《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二卷)》都繼續沿用,依舊未清楚交待,只提及那是他踏查經過的地點。我很好奇,想要進一步瞭解,這些路線的來龍去脈。

事出必有根源。遠赴臺灣求學之前,鹿野在日本的養成,不管於本州或者北海道、南樺太的旅行,我也試著去追溯。一邊蒐集其廣博的文獻報告,我也數度前往其少年採集之地,對照其後來的旅次。相較於先前的北方踏查,他在臺灣野外的想法和轉變,明顯有些蛛絲馬跡可尋。

此一地圖的路線,透露了一些過去所不知的鹿野。經過地圖年表的製作,以及跟各種報告的比對和連結,一個博物學者年輕時代大旅行的內容,終得較為完整的浮現。我們才恍然明白,他的一些行旅情況,以及為何前往的遠因。

非常感謝前輩楊南郡早年的引領,幾位同儕先進吳永華、徐如林和謝英俊(Vicent pie)等晚近幾年的譯注,還有提供文獻資料,又或修正意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