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不是打1000天,也不是打10年 烏克蘭血腥百年建國史都在持續對抗俄國

2024-12-18 06:10

? 人氣

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 主席Nicolas Werth在12月12日來台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說。(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

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 主席Nicolas Werth在12月12日來台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說。(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

俄烏戰爭到底打了多久?是全球媒體公認的從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行動開始算起?還是該從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開始算起?「國際紀念」組織主席尼古拉斯·沃思從歷史觀點給答案,「烏克蘭近百年的歷史都持續在對抗俄羅斯(蘇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知名人權組織「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 在2022年諾貝爾獲得和平獎殊榮,專精俄羅斯歷史研究的法國歷史學家尼古拉斯·沃思(Nicolas Werth)是現任主席,他參與「國際紀念」活動長達30年。

尼古拉斯·沃思受到法國在台協會、國家人權委員會邀請來台,他在12月12日的座談會中表示,「烏克蘭從維護自我民族性、建國以來持續抵抗俄羅斯(或蘇聯),要理解烏克蘭多麽艱辛對抗俄羅斯,有必要更了解該國近百年來歷史。」

尼古拉斯·沃思指出,烏克蘭建國歷程中,1917年至1920年第一次獨立嘗到失敗苦果,隨後史達林主義政權在1930至1932年,以饑荒為致命武器,成功鎮壓烏克蘭農民對強制集體化的激烈反抗,造成400萬人死亡,這相當於六分之一的農民。

「烏克蘭大饑荒」導致日均1.5萬人死亡,高於一戰歐洲戰場6千人

「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當前已被法國等20個國家已承認是種族滅絕罪行,但尼古拉斯·沃思更多世人更應該清楚知道這段歷史。他進一步解釋說:「在1932 年至 1933 年間,俄羅斯當局以飢荒為武器,鎮壓烏克蘭持民族主義觀念的富裕農民上。」

1932年8月11日,史達林寫信給前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卡岡諾維奇(Lazar Kaganovich),並稱「我們面臨失去烏克蘭的風險。這是一個富饒黑土地區,居住著烏克蘭人,但在某種程度上隸屬於俄羅斯。 未能達到農產品交付強制性配額的村莊被列入黑名單,所有糧食商店都得關閉。要求立即償還個人和集體貸款,不然面臨相當於肉類和其他食品年稅15倍的罰款,以及沒收所有剩餘的糧食儲備。

不僅如此,史達林在1933年1月23日指示封鎖村莊,防止烏克蘭農民逃亡,也一度下達歐洲國家與蘇聯國鐵火車票銷售。尼古拉斯·沃思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歐洲戰場每天的損失約為6000人。1930年1月至7月飢荒最嚴重的7個月裡,烏克蘭每天有1萬5000人死亡」。

尼古拉斯·沃思指出,大饑荒後,烏克蘭再經過8年的戰爭、革命和內戰(1914~1922),烏克蘭在1930年代再次成為「血腥之地」,在1940年代成為二戰最血腥的戰場之一。到20世紀末,烏克蘭仍是一個邊緣國家,它成為「中心」的企圖一直受到俄羅斯的阻撓,並因自身的多元性而受到阻礙。烏克蘭、俄羅斯缺乏明確的邊界,事實上,邊界的最終功能是「形成一個實體」,烏克蘭的實體性一直遭到否認;烏克蘭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歷程,直到1991年才成為一個民族國家。

烏克蘭併入蘇聯長達70年,普京藉俄、烏歷史統一合法化戰爭

尼古拉斯·沃思指出,烏克蘭併入蘇聯長達70年(1922-1991),這造成許多長期後果,這些後果在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顯現出來。

俄羅斯強人總統普京。(美聯社)
俄羅斯強人總統普京。(美聯社)

烏克蘭獨立後發展出親近西方的政治、生活型態,多元文化與身份認同發展不再具有危機,農、工業迅速發展下,烏克蘭政治與經濟更有有理由親近歐洲。但對俄羅斯而言,這是無法容忍的,因為它正在失去對這個兄弟之邦的軍事、核武等各項資源的掌控權。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做出全面入侵烏克蘭決定前數月,普京公開一篇親筆寫的文章,題為「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該文對俄、烏間千年來歷史做出簡化、線性和諷刺性的敘述,藉該文提出旨在使入親烏克蘭「歷史合法化」的驚人論點,他認為現代烏克蘭只是蘇聯時代的人為建「布爾什維克民族政策」的結果。

這個現代烏克蘭是「以歷史上的俄羅斯為代價」建立。根據普京的說法,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一獨立就被西方國家拖入一場危險的地緣政治遊戲,西方的目標是把烏克蘭變成對抗俄羅斯的橋頭堡。普丁堅持、合理化全面入侵烏克蘭戰爭,無非就是想恢復蘇聯的輝煌時代。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陳菊(中)、「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 主席Nicolas Werth(前排左三)與來賓在12月10日座談會後合影。(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陳菊(中)、「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 主席Nicolas Werth(前排左三)與來賓在12月10日座談會後合影。(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