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啼聲─疾病成為她的創造力:《草間彌生》選摘

2024-12-28 05:10

? 人氣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我為了活下來所追求的自我革命,實際上是走向死亡的手段。我現在正處於為了讓靈魂安息而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而我擁抱這一切。」─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曾在一九六六年寫信給一位她在歐洲的畫廊老闆:「我必須非常努力創作,才能以前衛的姿態活躍於國際藝壇。」在草間漫長且產量驚人的藝術生涯之初,她就專注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也就是像張開一張巨網一樣,讓自己眼中的世界能擴及至少半個地球,讓更多人看見。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她終於成功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種說法認為,許多二十世紀末的藝術家,他們的生活和藝術創作是無法分開的,對草間彌生來說也是如此;這不是種象徵性的說法,而是具體且發自內心的感受。草間彌生就是〈無限之網〉和那些圓點(polka dot),她將這兩個可互換的創作母題(motif)視為她的另一個自我(alterego)、她的標誌、她的專利和攻略世界的武器。草間所創作的無數作品,將象徵自己的網和圓點帶向世界;然而整體來說,這不過是她持續創作五十年不輟,極為自律、一心投入藝術所連帶產生的結果。

草間彌生的作品已經拓展到各種媒介,也觸及許多風格。她年輕時,在日本運用傳統日式和歐式兩種不同風格進行創作;到了一九六○年代,她以紐約為基地,創作許多繪畫、雕塑、拼貼、動態裝置、乍現行動,甚至包括一部電影,並在歐洲各地展出。她在一九七○年代初回到東京,持續創作繪畫和雕塑,同時也創作陶瓷作品;七○年代中,她開始嘗試長篇小說、短篇故事和詩歌。最近則是製作了一系列融合巨大充氣元素的大型裝置作品,並計畫創作一些具紀念性質的戶外雕塑。

草間彌生所有的視覺藝術作品,都有著同樣的視覺語彙,也就是細胞般密集、重複的圖案,幾乎無一例外,她稱之為「無限之網」,這些圖案可能是圓點、形似陽具的塊莖、郵政標籤或是乾燥的通心粉。從一九六○年代初期開始,草間一直將她對這些圖案的執著視為自我湮滅的手段;然而,不斷創作「無限之網」系列也代表她對個人風格的重申,是一種「我存在」的堅定宣言。草間以作品中重複得令人眼花且費工的複雜細節,在抹去自我的同時,完成藝術性的轉化;在其標誌性的圖案中,以一種看似矛盾的方式,重新確立自己的存在。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連續性的重複行為是心理感受以象徵形式的回歸,草間彌生將她對「無限之網」及其變體,也就是堆疊陽具和圓點的執著,歸結於她的童年創傷。草間於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富裕且保守的家庭,是四個孩子之中的老么。她的青春歲月在戰爭中度過,與此同時,此後困擾她一輩子的幻覺開始出現,她會看到光環出現在物體周圍,或是感到眼前彷彿蒙上一層布滿花紋的帷幕。草間記得她的第一幅畫作就出自此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她自己建構的藝術系譜中,從意象一直到創作過程,她的精神疾病就是她作品中各個面向的核心——這恰恰證明了她對於塑造自己藝術形象的掌控程度:對網狀/點狀圖案的偏執、超乎常人的創作能量與癲狂等延續整個生涯的特徵,早在她剛踏上藝術家之路時,就已經伴其左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