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製造」讓「德國製造」也黯然失色,猛踩「債務煞車」為何害了德國?

2025-01-05 14:47

? 人氣

2025年1月1日,北京正在迎接新年。(美聯社)

2025年1月1日,北京正在迎接新年。(美聯社)

德國左派媒體《日報》的財經記者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日前在專欄文章中警告,面對中國越來越優秀的競爭產品,「德國製造」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正在下滑,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必將遭受重擊。赫爾曼警告德國右派政黨「減稅」、「不舉債」,只寄希望於出口貿易的主張,可能給德國帶來危險。

赫爾曼指出,德國的新時代正在來臨,可惜這個新時代並不是屬於德國的。因為德國的出口產品不再像過去那樣受歡迎,中國的產品更讓市場感興趣。她舉出兩個數字說明德國的慘況: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2.6%,德國卻下降了0.1%,顯然德國人沒有從全球經濟好轉得到什麼好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產業受到打擊最大者首推傳統工業部門,尤其是機械工業和汽車工業。面對中國的強勢競爭,福斯汽車也只能持續減產裁員,問題是中國還在迎頭趕上,而且中國公司現在可以提供同等產品、但價格更低,這當然是因為中國勞工的薪資較低,中國產業更享有結構性的競爭優勢。

赫爾曼稱,中國光是國內市場就擁有14億消費者,受益於巨大的規模經濟:製造的產品越多,價格自然也就越便宜;反觀歐盟全部加起來也只有4.49億人,未來還要面對川普的關稅壁壘威脅。幸運的是,中國的規模經濟主要集中在廉價產品;但不幸的是,中國正在對高端高價市場進軍。

赫爾曼認為,即便德國的出口略有萎縮,也無需陷入生存恐懼,畢竟德國目前仍是出口順差國家,2024上半年也有1388億歐元的盈餘。問題是德國的自民黨、基民盟等中右翼政黨只知道宣揚減稅、堅持政府不舉債,卻不知道債務如果用於投資就會有好處,如果在購買新機器或開發新產品時只知道儲蓄,恐怕這種「債務煞車」政策只是一種無知。

赫爾曼認為,德國右派那些自命不凡的經濟學家沒有注意到,因為正是出口盈餘讓德國經濟得以持續發展。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德國過去之所以能夠避免舉債,是因為對德貿易逆差的其他國家幫忙承擔了這一部分,反倒是這些國家必須舉債才能購買更多的德國產品。

當德國的出口貿易正在走向疲軟,德國企業也在失去技術領先地位。接下來的德國選戰本應是尋找經濟新模式的契機,比如加大對氣候保護技術的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增加研發支出。這一切都需要國家投資。可是,德國自民黨以及基民盟卻只想哄富人開心。赫爾曼批評,德國經濟的威脅不僅來自於德國,也來自於右派的無知主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