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追溯人類歷史的足跡,國家似乎是文明進程的終極形態,農業革命則是通往國家的必經之路。然而,James C. Scott 在《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書中,對這一線性敘事提出了詰問。他指出,穀物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國家形成的基石,而國家的出現並非純粹的進步,反而可能是人類自由的犧牲品。這樣的觀點讓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的封建體制起源,尤其是以「家國同構」為核心的政治哲學,並將其與 Scott 的「國家形成理論」進行比較。
什麼是《反穀》?
Scott 的《反穀》從政治人類學的視角切入,深刻揭示了穀物在國家形成中的角色,並探討了早期國家對人類的影響。本書主要提出以下幾個關鍵論點:
一、穀物的政治「作用」
Scott 認為,穀物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易於監控和徵稅的資源。穀物的固定生長周期和集中儲存特性,使其成為國家產生的基礎,演變為國家擴權的工具。早期國家偏愛穀物,而非根莖類或其他農作物,正是因為穀物有助於實現中央集權化的資源控制。
二、國家形成的代價
Scott 強調,農業的定居化帶來了自由的喪失、階層的壓迫和健康的下降。他認為,早期國家是基於強制性農業的社會結構,這種結構以榨取勞動力和資源為核心。人類因此失去了狩獵採集社會的流動性與自由,換來了集中權力的國家機制。
《反穀》中國家形成的觀點與中國封建體制起源的比較
Scott 將國家形成的動力歸因於經濟與政治控制,認為穀物農業的出現是早期國家運作的關鍵。然而,這一解釋在分析中國封建體制時顯得不夠全面。中國封建體制的起源,一般被認為是以西周分封制為基礎,通過土地分配與血緣連結形成的國家治理模式,其核心是「家國同構」的觀念,這種結構不僅以血緣為基礎,還將家庭倫理與國家治理緊密結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與政治模型。
「家國同構」的多重意義
「家國同構」意指家庭結構與國家制度在功能和理念上的高度一致性。在這一框架下,國家的統治模式模仿家庭中的倫理秩序,而家庭的倫理規範則反映在國家治理中。這種結構的形成有以下幾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黃偉俐觀點:從歷史地理看美中衝突與台美關係,從無人載具看未來戰爭更多文章
一、倫理與政治的交融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家族倫理如「孝」、「悌」被視為國家治理的基石。《大學》中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系列的將個人德行、家庭管理與國家治理緊密相連。這種結構使得國家權力的傳遞帶有深厚的倫理色彩,遠超 Scott 所描述的經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