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川普1.0的關稅戰讓許多企業、供應鏈為躲避加徵關稅,紛紛從中國遷移(或是所謂的「中國+1」),當時越南、墨西哥被認為受惠最多,外資的投資大增、對美出口與順差躍升,也因此成為川普2.0關稅戰的目標,這種情況下企業、供應鏈基本上沒有太大誘因再從中國遷移到這些國家了。
而一旦川普2.0的關稅戰與貿易戰形同「對全世界宣戰」,那也等於是把所有國家都往中國身上推,大家同仇敵愾、抱團取暖、因應美國的保護主義,即使如歐盟這種堪稱是美國「天然與必然」的盟友,如果川普對其強硬出手祭高關稅,也一定會有回應並往中國靠─畢竟,中國也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經濟體及擁有第2大的進口市場。
至於純粹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打下來的影響與改變,從川普1.0的歷史經驗大概可看出一些端倪。以美國而言,通膨壓力增加是必然,整體的對外貿易逆差也不可能減少,頂多只是「從A改為B」─例如對中國的逆差降低、但對(例如)越南、台灣、墨等的逆差增加。而所謂的「復興美國製造業」,則除了像半導體這種有政府鉅額補貼的產業外,恐怕效果還是非常有限。
中國方面則在內部經濟已經走低承壓情況下,與美國再起貿易戰當然不利經濟,人民幣匯率在貶與不貶之間也是非常為難;但從過去經驗看,中國經濟是有承受因應能力,例如,對外出口移轉往其它國家,在全球製造業的占比也還是增加,那些預測中國經濟會「垮掉一半」的說法都不必太相信。純粹從數據上看,美國10%關稅對中國出口與GDP的影響都是「零點幾個百分點」而已。此外,關稅戰也並未打擊到中國的製造業,這幾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占比是不減反增到超過3成。
真正對中國經濟關鍵與重大影響者,還是內部經濟問題,一個是房市何時回春、或至少不再下行拖累整體經濟;再一個是消費信心問題,中國消費(特別是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一直偏低,官方曾提出「雙循環」的想法要改善,但效果不佳,如果政府能拉抬消費信心就能對經濟有大助益。最後是政府的刺激政策,包括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規模與力度大小。當然,另外一個難預料的變數是:當中國分散出口到其它國家時,會引發多少與多大的反彈、貿易戰?
對台灣而言,只要不成為川普關稅戰等針對的首要對象,經濟表現就能「隨波逐流」,即使中國經濟因此走緩,台灣對中國出口占比已降到31%左右後,影響也可淡化。但川普的出手不易預測,台灣還是要小心別被流彈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