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是,像任何地方一樣,美國也有富人與窮人。
而且,這一切都取決於你住在美國的哪一地區,因為它會對你未來是否能夠擁有長久富足的生活有很大不同。
就像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一樣,一個美國人所居住的地方可以對他們未來的機遇產生巨大影響。
例如,居住在加州舊金山的美國人與居住在密西根底特律的美國人相比差別顯而易見。
在舊金山,25到54歲之間的適齡工作人口中,有82%人有工作,但是在底特律這一比例卻只有68%。
舊金山的貧困率為12.5%,只有底特律的一半。
同時,舊金山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2歲,而底特律只有75歲。
「活力指數」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漢彌爾頓計劃(The Hamilton Project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的一個「活力指數」,綜合了包括家庭收入、貧困率和人口預期壽命等指標。
它向人們揭示了美國各縣(county)的繁榮程度,以及為什麼有些縣欣欣向榮,而另外一些縣卻步履維艱。
首先,美國東北地區(從馬里蘭州到緬因州,包括紐約和波士頓這些城市在內)自198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美國最富裕發達地區。
與此同時,美國西海岸,特別是舊金山周圍也是一片蓬勃興旺的景象。
例如,加州的橙縣(Orange County)家庭平均收入可以達到7萬8150美元(約新台幣241萬7702元),貧困率為8%,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83歲。

相比而言,美國收入較低的南部和西南地區差距巨大。
比如,紐奧良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為3萬7500美元(約新台幣116萬125元)。貧困率為26%,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6歲。
而且,這種差距已經持續了幾十年(自1980年代開始)。
主要原因

那麼,造成這種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在哪裡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教育程度,因為那些高中和大學畢業率低的地方往往發展滯後。
還以底特律為例,那裡的居民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只佔30%,而舊金山則是55%。
此外,美國鄉村社區在這方面也表現不佳,但石油和天然氣產地除外,比如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的威廉斯縣(Williams County)。
從活力指數還可以看出,包括紐約和西雅圖這樣的沿海城市不斷改善,但中西部和美國南部卻舉步維艱。
同時,如果一個地區就業機會主要依靠一種行業的話,情況也會特別不如人意,因為一旦有任何衝擊,則會使該地區不堪一擊。
另外,製造業高度集中的地方,例如克里夫蘭也經歷了明顯的衰退。
種族構成
從種族構成方面來看,許多最貧困地區也是黑人人口最可能生活的地區。
漢彌爾頓計劃的研究還顯示,長期的種族隔離、教育不平等以及高得離譜的犯罪率和監禁率都是加劇這些貧富不均地理差異的原因。
美國南部針對黑人社區的有組織犯罪,以及長久以來一些對黑人社區貸款方面的不利政策和行動等都是其中因素。
缺乏優秀學校本身限制了取得教育文憑的機會,沒有學歷同時減少了就業和職業生涯的發展。雖然美國北方在這方面做得更成功些,但這僅是一些例外而已。
當然,這些經濟和地理差異不僅限於美國黑人社區,在以西班牙語為主的社區貧困率相對也比較高。
生活在這些相對比較貧窮地區的美國人面臨一系列挑戰:就業市場疲軟,投資有限,企業家不足。而這些又都是密不可分的。
這無疑給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提出了艱巨的挑戰。
除非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否則這些落後地區將會持續下去。其結果不但使這些地區居民的發展機會受到限制,而且也會使美國社會日益分裂。
應對措施包括改善這些地區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有針對性的工作補貼以及對陷入困境的州給與財政支持等。作業少、考試也少的教育大國》跟芬蘭學教育:讓窮小孩跟富小孩同在低壓環境下學習更多文章
以上文章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委托布魯金斯學會和漢彌爾頓計劃的三位專家麥金托什(Kriston McIntosh)、努(Ryan Nunn),沈大偉(Jay Shambaugh)根據他們的學術文章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