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鼎盛時期,中國的消費熱潮也從未與其出口額相匹敵。對於政府來說,高速公路、港口、經濟特區的貿易都是投資的重點。中國依賴低薪工人和高家庭儲蓄,這雖然推動了經濟成長,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有限。
但現在,隨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各國正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減少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地方政府多年來大量舉債投資,尤其是基礎建設投資,導致債務負擔加重。
習近平已承諾讓「內需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全國人大代表王彩雲表示:「中國有14億人口,即使需求增加1%,也能創造1400萬人的市場。」
但北京的計劃有一個問題。
許多分析人士表示,為了透過消費拉動成長,中國共產黨必須恢復那些正在為買房或找工作而苦苦掙扎的疫情後畢業生的消費信心。這也需要發起從儲蓄到消費的文化轉變。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國極低的消費水準並非偶然。」
「這是國家經濟成長模式的根本,中國三、四十年來的政治、金融、法律和商業制度都是圍繞著這一模式發展起來的,改變這一模式並不容易。」
家庭支出越多,中國國有銀行為關鍵產業提供資金所依賴的儲蓄就越少——目前這些產業包括人工智慧和創新技術,這些技術將使北京在經濟和戰略上都比華盛頓更具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分析人士懷疑中國領導人是否願意創造消費驅動型經濟。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員大衛·魯賓(David Lubin)寫道:「可以這樣想,北京的首要目標不是增進中國家庭的福祉,而是增進中國作為國家的福祉。」
將權力從國家轉移到個人也許不是北京想要的。俄軍大舉推進、烏克蘭士兵連夜逃跑:專家怎麼看澤倫斯基的庫斯克攻勢?更多文章
中國領導人過去在開始與世界開展貿易、鼓勵企業發展和吸引外商投資時確實這樣做過,這也改變了他們的經濟模式和面貌。但問題是習近平是否願意再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