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群聚成因,有其歷史的淵源及經濟脈絡,現在所見的遊民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被刻意忽略而「培養長大」的國家問題。
街友是資本主義社會下,制度的不完美產物,也是社會與經濟制度的警鐘,所以在客觀條件弱勢的朋友(如:更生人、成年孤兒、因各種原因被家人拋棄者、失依的老弱病殘) 等,在遇到人生土石流時,很容易陷入社會排除的困境中,自暴自棄,淪為街友,所以個人以為,若要達到改善的目標,呼籲至少要有三種不同處遇目標的機構,強力整合,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改變
依街友類型、優勢等不同目標,設立與強化三大功能的機構,分別為「中途之家」、「收容中心」、「庇護中心」;在收容中心部分,以長期照顧為目的,安置老、弱、病、殘,低自我照顧能力者,其次是庇護中心,以特定對象為處遇目標,如因經濟遭變故等,致使無家可歸等邊緣性弱勢朋友,提供中短期的、緩衝性的安置,為預防性的機構,可避免產生街友,而中途之家部分,則為已成為街友者,提供一個心理輔導及重返社會能力與資源的平台,三者相輔相成,或能降低遊民的現象。
流浪街頭餐風露宿,絕不是愉快的經驗?或許是一種掙扎?是懦弱?是無助?抑或是兼而有之?但無論如何,請別忘了,這群人生的「飄落客」,也是我們同文同種的同胞啊!,那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殘障,給幾許寬容吧!
來艋舺公園走走,您會懂得有選擇的人生,多幸福 。
*作者為財團法人昌盛教育基金會社會企業部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