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卓睿觀點:「小多邊主義」崛起─碎片化世界秩序下的新安全模式?

2025-04-03 07:00

? 人氣

筆者認為,隨著傳統多邊主義陷入信任危機,靈活且務實的小多邊主義正成為國際合作的新趨勢,各國正尋求更高效、更具戰略彈性的合作方式。圖為抗議民眾在洛杉磯的聯邦大樓對面手持標語,反對川普(Donald Trump)與馬斯克(Elon Musk)的政策。(美聯社)

筆者認為,隨著傳統多邊主義陷入信任危機,靈活且務實的小多邊主義正成為國際合作的新趨勢,各國正尋求更高效、更具戰略彈性的合作方式。圖為抗議民眾在洛杉磯的聯邦大樓對面手持標語,反對川普(Donald Trump)與馬斯克(Elon Musk)的政策。(美聯社)

在冷戰結束後的三十年間,國際社會一度寄望於全球多邊合作,認為跨國問題應以制度性、全球性框架來解決。然而,近十年來,這種信念正迅速被動搖。從聯合國安理會對重大衝突的癱瘓和無力解決一些地緣衝突(例如加薩地區的戰鬥)、世界貿易組織機制停擺與無力應付美中多國之間的關稅戰,到歐盟與北約內部的分歧日益明顯和離心離德,這一切都顯示出傳統多邊主義已陷入信任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更靈活、效率更高的合作模式正逐步浮現:「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小多邊主義並非全新概念,它主張以少數國家為核心,在特定領域、針對特定問題進行合作,目的不是建立全面制度,而是強調務實性與行動力。相較於大型多邊機構的冗長協商與政治綁架,小多邊架構擁有較高的決策效率與戰略彈性。參與者通常為在某議題上具備共識、能力與利益交集的「志同道合者」。

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小多邊」不僅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也逐漸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過於AUKUS(澳英美安全聯盟)與QUAD(四方安全對話)。AUKUS由美國、英國與澳洲組成,旨在因應中國在軍事與高科技領域的快速崛起。其合作範疇涵蓋核動力潛艦技術、網絡安全、人工智慧以及軍工研發等領域,並設有第二階層合作機制,邀請日本、南韓與新西蘭等國參與部分技術創新。這一聯盟象徵著小多邊合作模式的深化與轉型,從傳統的軍事聯盟進一步演化為更具彈性、跨領域、科技驅動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平台。(相關報導:李忠謙專欄:202X的台灣危機,會是1962年古巴危機的翻版嗎?更多文章

至於QUAD(四方安全對話),則由美、日、印、澳四國組成,雖非正式聯盟,但其合作主題已涵蓋疫苗供應鏈、安全對話、氣候變遷與基礎設施建設,顯示小多邊亦可發展出多層次、跨部門的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小多邊的邏輯亦在歐洲和中東地區頻繁地出現。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EMGF)便是一個例子。以色列、希臘、埃及、塞浦路斯等國家因應能源利益與土耳其壓力,自行建立合作框架。在此之外,土耳其本身也正積極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多邊安全網絡。安卡拉與匈牙利、義大利、波蘭、西班牙等國透過軍工、無人機、軍事訓練與能源等合作項目建立了穩固聯繫,展現出一種另類的「灰色安全結盟」形式。

需要留意的地方是,「小多邊」安全合作並不限於傳統的國家聯盟形式,亦涵蓋與部分非國家軍事力量或準國家武裝團體的戰術協作,尤其在中東與北非地區更為常見。土耳其近年在敘利亞、利比亞與伊拉克北部的軍事部署中,便曾與當地親土勢力或民兵組織進行合作,以達到自身區域戰略目標。這種高度靈活、跨越傳統國際法架構的合作模式,使「小多邊」成為一種結合官方與非官方、公開與模糊空間的安全實踐形式。當然,小多邊架構的興起並非毫無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