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登上國際期刊!中山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高濃度空氣汙染,將升高男性口腔癌風險!

2018-10-11 10:10

? 人氣

過往的流行病學研究多強調,鼻腔無法阻隔空氣中體積在10微米以下的懸浮粒子,這些又名「PM2.5」的懸浮微粒經由呼吸道系統進入人體內部後,將提高失智症、氣喘發病率,甚至可能破壞人體心肺組織。但美國期刊《調查醫學期刊》(JIM)本月9日刊出一篇台灣中山醫學大學的研究指出,常人若持續暴露在高濃度空氣污染中,罹患口腔癌的機率也隨之升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PM2.5濃度高就致病 不論暴露時間長短

這項研究由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廖勇柏領導,研究團隊從2012、13年全台48萬名中年(40歲以上)男性的健保資料中,篩出近1萬2000名男性口腔癌患者案例,與2009年全台66處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交叉比對。他們先排除了年齡、個人抽煙習慣、是否嚼食檳榔、暴露在臭氧環境或其他粉塵中等變因後,再將受試者依照懸浮微粒暴露值分成4群,最後發現空汙濃度最高的地區的口腔癌發病傾向,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延伸閱讀】:認識細懸浮微粒(PM2.5)

對比26.74微克/立方公尺的年平均值,這些患者所處環境的PM2.5濃度最高來到40.37微克/立方公尺,整整高出43%。國家環境毒物中心研究指出,懸浮微粒上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與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只要民眾暴露在高濃度環境,不論暴露時間長短,都將提高呼吸道疾病與死亡風險。

癌症形成機制有待挖掘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環境衛生系教授凱莉(Frank Kelly)對《衛報》(The Guardian)表示,過去的空汙研究多與乳癌、肝癌、肺癌、胰臟癌等疾病連結,因此研究團隊試圖連結口腔癌的嘗試很合理,不過她也建議採用其他國家的口腔癌與空汙程度資料來分析,重複驗證空汙與口腔癌之間是否存在連結。

台灣研究團隊在論文中也坦承,由於空汙粒子進入口腔的量不易測量,團隊也無實驗對象懸浮微粒曝露量的具體數據,因此現有實驗僅能揭示此傾向,他們還需要進一步收集資料、分析,才能找出懸浮微粒在口腔癌生成機制中起了哪些作用。

台灣PM2.5年平均值超標2.5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 )曾提醒,一般人每年可容許的PM2.5暴露值為10微克/立方公尺,然而依據環保署今年8月公告的上半年各縣市細懸浮微粒(PM2.5)自動監測平均濃度,今年上半年PM2.5濃度最高的前三名:雲林縣、嘉義市、南投縣,其懸浮微粒量都已超過27微克/立方公尺,顯然不利於民眾健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