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遠來的和尚會唸經?
俗語說「遠來的和尚會唸經」,意思是,外來專家的意見比較受重視。但遠來的和尚對台灣的再生能源與核能有不同的意見要怎麼辦?
今周刊在2018年7月號的專文「2025年非核家園作得到?德、荷專家獻策」,此文紀錄了對德、荷兩位再生能源專家的訪問。其中一段是「不斷創造新產業、新商機才能壯大再生能源」,並談到「關鍵是要將能源政策結合產業政策。加速淘汰核能、降低碳排綠電占比20%不是夢」。
科技新報也於2018年8月5日報導了「德、荷專家建議台灣更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看來這兩位德、荷專家對再生能源在台灣的發展頗為樂觀。
國際核能新聞(World Nuclear News)則於2018年9月3日報導「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核能對減碳極為關鍵」。由這篇報導看來,台灣在善盡國際的減碳責任下,能否於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就有很大的疑問。
2018年9月24日的工商時報亦報導,2018第三屆唐獎永續發展的得主,美國的詹姆士.漢森提醒,「如果有人宣稱,再生能源可以取代核能,那是不可能的事。」詹姆士.漢森並已於2016年6月就以YouTube親自說明核能對氣候變遷及後代子孫的重要。
顯然,這些遠來的和尚對再生能源及核能的看法截然不同。筆者認為較佳的做法是,從台灣自身的觀點對再生能源及核能的未來作深入的分析。畢竟,台灣的能源及減碳狀況只有台灣人自己最了解,豈能以外來專家的意見馬首是瞻?以下的分析將以台灣觀點來中肯的就事論事,並透明化的報導一些相關信息。
二、再生能源的發展應符合國情
以再生能源來發電時幾乎不排碳,對減緩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大有幫助,因而深受各國重視。但再生能源的種類繁多,較成熟的技術包括水力、地熱、風力、太陽能、生質能等。由於每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因此所著重的再生能源種類亦有極大差異。
在水力充沛的國家,價格低廉的水力發電就成為優先選項(例如瑞典、加拿大的水力發電可至40-60%左右,挪威更高達95%);在可克服地熱之腐蝕問題的國家(例如美國),地熱發電也成為廉價的電力來源(但有其限度);在水力有限而土地較開闊的國家(例如美國及德國),陸上風電及太陽光電即有相當的發展空間;在廚餘嚴禁養豬的地區(例如歐盟),生質能發電也佔有相當比例。
今周刊在同一篇報導中也說到:荷蘭由於有大片淺海與好的風力環境,且政府正在促進產業大規模生產船隻,因此荷蘭會極力推崇風電。
風電及太陽光電需靠天吃飯而有不穩定的特性,在還未突破「大量儲電」的瓶頸而且「智慧電網」(smart grid)的應用還在發展階段時,只有與鄰近的電網相連來做調節(互通有無)。而在電網周全且極注重減碳的地區,就大大增加了風電及太陽光電的可行性,例如歐盟諸國。
以德國為例,Fraunhofer太陽能系統研究中心(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曾詳細整理過「德國2014年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第61頁、第63頁及第65頁)其圖1至圖3顯示,德國與歐盟各國相連之電網可進行電力輸出及輸入,對其再生能源的發展有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