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的IIT女學生都有類似經驗。
數學資優生米塔爾(Parul Mittal)從小就想進入IIT,1995年夢想成真,主修電子工程。但是她也說:「IIT完全是男性主宰的學校,我覺得自己成了局外人,沒有同性朋友討論大學生活。校園氣氛不太友善,因為男女之間少有友誼關係。」
米塔爾接著說:「假如我上課時聽不懂,也不知道要向誰求援,因此我們女孩要比男孩更用功。」
懷孕還是要拚事業
受訪的女性在畢業後,大多到海外追求更高學位,之後擔任顧問或技術工作。對她們來說,婚姻只是職涯中的插曲,但是如果懷孕生子,那就另當別論。
這些女性在結婚後繼續工作,甚至懷孕了也孜孜不倦,只請最少日數的產假,對工作投注最大的心力。戈雅爾解釋:「女性工作在30歲左右時蒸蒸日上,但這也正是她們生兒育女的時期。」
戈雅爾懷第一胎時,正在美國知名軟體公司奧多比(Adobe)服務,女兒出生後向公司請假9星期。生第二胎之後,她仍繼續工作並獲得升遷。但是2007年她決定回印度工作時,戈雅爾發現必須重新思考生涯目標。
戈雅爾說:「當我搬回印度,找不到像樣的托嬰服務。煮飯或打掃等家事都可以將就敷衍,但是對於照顧小孩,妳必須100%確定。」
社會缺乏育嬰支援體系
雖然印度的管家幫傭比美國便宜許多,但是戈雅爾很難找到訓練有素、值得信賴的保母。雪上加霜的是,戈雅爾住家附近根本沒有合適的托嬰中心。儘管部份印度公司開始替上班的母親設立幼兒園,但仍在起步階段。
比起美國,戈雅爾發現Adobe印度分公司的工作環境欠缺彈性、較不體恤有子女的女員工,工作和私人生活界線很模糊,她時常要把工作帶回家繼續做,嚴重睡眠不足。因此搬回印度一年後,她離職並自己創立公司。
女性需要彈性選擇
在家工作之類的彈性選擇,在印度企業界並不普遍。因為印度的主管希望每天可以看見員工,認為在家工作會降低生產力。
1998年,畢業自德里IIT的卡蓉(Shruti Kahlon)說;「在印度,辦公室時間仍然重要,而且妳不可能告訴上司因為要接小孩,所以想早點下班。」
另一位IIT校友、戈雅爾的學妹古帕塔(Meeta Sharma Gupta)也決定在小孩出生後,改變職業生涯。古帕塔取得美國南加大(USC)碩士、哈佛博士後便在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和IBM研究中心工作,但是10年後,古帕塔去年決定自行創業。
現年37歲的古帕塔育有2子,她說:「我認為主要的職場性別發展差異在於女性生孩子之後……我可以白天工作,但是不能像其他力爭上游的男性一樣,晚上或週末繼續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