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幾乎一個世紀前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讓今天的中國人依然癡迷,特別是徐志摩描述的風擺柳枝的康河夕照。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中國大團 中國團大
有幸來英國旅遊的中國人,多數一定要去一趟劍橋。到了劍橋的中國遊客,一定要抱著康河邊的老柳,甚至坐到樹杈上照一張,儘管此柳可能已經非彼柳。
徐志摩時代,能走到英倫三島的中國人鳳毛麟角。今天,中國遊客四海遨遊,登陸英倫的遊團散客、公費自費,一撥一波,接踵而至。
老柳樹受不了了,劍橋受不了了。
劍橋前市長,市議會議員約翰·西普金說,來劍橋一日遊的遊客中,「中國遊客佔了相當高的比例」,而且,中國旅行社為了多賺錢,「組團過大」。
劍橋官方旅遊管理服務機構,「訪問劍橋」的負責人艾瑪·索爾頓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她說,劍橋古鎮窄巷裏,經常擁塞人數超過50人的中國旅遊團,堵住去路,擋住視線。
坐劈老柳 陽傘蔽景
索爾頓說,如果50多人站在國王學院門前,那就會造成問題。
雖然英國艷陽高照的天難得,但中國遊客似乎還是習慣打個遮陽傘,讓當地人莫名其妙。
國王學院裏刻著徐志摩《再別康橋》開頭和結尾兩行詩句的那塊大石頭和旁邊的老柳樹,更是到劍橋的中國遊客不會錯過的。
市議員西普金驚呼,劍橋正在面臨被中國遊客「淹沒」的危險。西普金稱,遊客讓當地居民有喧賓奪主的感覺,劍橋這樣下去將「自毀」。
劍橋官方旅遊管理服務機構「訪問劍橋」說,正在考慮限制中國遊客數量的措施,比如規定一個旅遊團人數的上限,以及協調不同旅遊團的旅行路線,避免蜂擁一處等。
數量和質量
英國官方旅遊管理機構「訪問英國」的統計顯示,2015-17年間,在到劍橋訪問並過夜的中國遊客有1.7萬人。
2016年,到劍橋一日遊的中國遊客有26.7萬人。
英國旅遊熱點城市中,只有倫敦、愛丁堡和曼徹斯特,到訪的中國遊客人數超過劍橋。
在英國,中國遊客的數量和遊客的素質,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也是一個經常成為新聞的話題。
名不經傳的小村鎮,普通的路邊魚條店,一夜之間中國遊客趨之若鶩,更讓英國人莫名其妙。
比如,基德靈頓。沒聽說過? 99%的英國人可能也沒聽說過。
自從2016年夏天旅遊大巴把一車車的中國遊客卸到這兒以來,這個距牛津以北大約5英里(約8公里)的基德靈頓村(Kidlington)的村民們寧靜的生活就被攪翻了。
為什麼一個幽靜的英格蘭村莊引來大批中國遊客?小村的村民們也一直在捫心自問,不得其解,很苦惱。
基德靈頓之謎
基德靈頓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中國遊客似乎對村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興致盎然,一個勁兒的拍照,連門外的垃圾桶都不放過。
中國人的突然湧入不但成了村民們的談資,也成了英國的全國新聞,甚至成了世界新聞。
記者們也跟著進了村,但似乎也理不出個頭緒。英國媒體的「推論」之一是,中國遊客被一家惡作劇的旅行社耍弄,說這個村莊是小說哈利·波特中主人翁的童年故居所在地。《太陽報》開玩笑說,或許是超自然的力量把中國人送到了基德靈頓。
解鈴還須繋鈴人。中國遊客為何來到基德靈頓? 把他們送到那兒的中國導遊揭了謎底。
說來很簡單。北京市華遠國際旅遊有限公司的導遊孫建鋒解釋說,不願額外花68美元,去附近的布萊尼姆宮(Blenheim Palace)參觀的中國遊客,被導遊「暫存」在了基德靈頓村。
布萊尼姆宮是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祖居,去那裏參觀不是旅行團的必選項。
為什麼放在基德靈頓村?因為原先的集合地點是在布萊尼姆宮附近。一些遊客發現,不從旅遊團訂票,而是在布萊尼姆宮現場買票,只花大約25美元,因此悄悄自己步行前往那裏。
導遊丟了生意,其他已經付了高價的遊客也很生氣。
因此,導遊「使壞」,那些選擇不參觀布萊尼姆宮的人就被留在8公里外的基德靈頓,從那裏無法步行前往布萊尼姆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