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會改選,民進黨表面開放十多席原艱困選區,「禮讓」第三勢力。實則該黨地方議員反彈不斷,背後充滿派系運作(反彈者幾乎全是新潮流系)。尤其反彈者藉口「比民調」及「論實力」,要逼退第三勢力,更是充滿陰謀詭詐。這些惡劣行徑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他們想總統國會全拿,複製馬英九「完全執政」故事。
「完全執政,完全禍國殃民」(即給腐敗的政黨完全執政,正好讓他們完全串通,從上到下爛到底),這是道地的「台灣經驗」,全國民眾都身受其害。選民早已看清國民兩黨的腐敗及不可信任,因此有一半民眾變成中間選民,希望選出較有理想及運動性的第三勢力,而非只會「割稻尾」(即坐享其成)的國民兩黨,協助選民監督這兩大爛黨。
民進黨反禮讓論者一直堅稱他們的民調及實力優於第三勢力,因此不該禮讓。例如北市童姓議員說:「黨一味禮讓,毫無根據,中正萬華選區民進黨不論派誰,都比Freddy有勝算,這樣禮讓不只讓民進黨基層不知為何而戰,更讓支持者熱情消退。」他的說法就是典型的「割稻尾的人指人割稻尾」,完全忽視中間選民。其他包括想逼退黃國昌的沈姓議員、逼退徐永明的謝姓議員等都是這種說法。
請想,去年11.29民進黨全國大勝是如何發生的?是從洪仲丘案一路到太陽花學運點燃公民怒火,中間選民急劇成長推動的,民進黨完全沒有努力就坐享其成(割稻尾)。而民進黨不少人竟敢指這些針對全國性議題、為挽救全民而戰、激起全民大覺醒的公民運動英雄選立委,是割稻尾(被禮讓),是不該從立委選起,必須從市議員選起!
帶動選情大翻轉的一群人是種稻子還是割稻尾?推動全國性運動的人是該選國家議員還是地方議員?答案顯而易見。至於民調及實力,所有有「地盤」的人都有,這是立足點的不平等,不足以論更高一層選舉。甚至一個地方角頭在當地的知名度及實力,都必然高過新來者。但應該提名他們選國家級立委嗎?選這種角頭及地方政客,而不是選具有全國知名度或全國性服務、運動經驗的人,不會造成國會正事廢弛、不替人民把關也不知如何把關(如服貿闖關)、養老鼠咬布袋,最終國家亡於這群人手上嗎?
民進黨那些自詡民調高於第三勢力的人,一年前大多還不知能不能當選議員。如今他們受公民運動餘蔭,當選議員才幾個月,竟然食髓知味,不只想放棄對選民的承諾(選民最該問的是,全國那麼多人才,為什麼民進黨竟不物色、提拔,而讓地方議員級的人包辦通往立委之路?),而且忘恩負義,開始瞧不起幫助他們當選的最大功臣,眼中只有他們的選民而沒有中間選民。這是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