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搞什麼「公式化社會」的市場經濟國家?

2015-07-01 05:50

? 人氣

在社會經濟領域,乃至經社部門市場活動之中,諸多涉及到人與人性的互動、連結、交易、往來。尤其,更不免都存在「供給」與「需求」雙方、「發放」與「收受」雙方,各有其不同依存比例或權重份額的重點、方向,其每一變數之間亦都各有「非可定率」的極大不同,更不容易用簡易僵直剛定的數據化,或量體化,來加以反映與呈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需求面議題難以「公式化」詮釋

當然,今天的千百種產業市場中,在供給面,固然多數屬於經濟價值鏈的上游或中上游階段,其物性的份額比重較高,尚皆存在些許可以用數據式「公式化」呈現的空間與可能性;但在需求面,則多數屬於經濟價值鏈的下游,或頂多祇是中下游位置,其所涵涉的「人性」份額比重,祇會是越趨下游而越高,根本就越發失去了可以使用數據式「公式化」型態,來相為映現或詮解的空間。

正因為如此,更足以說明,經濟社會型態的「供需關係」總是變化多端,企圖使用「公式化」來映現,乃至用「公式化」來取決,其中最具關鍵變數意義的「價格行為」與「價格偏好」之應有走向,用「公式化」更是完全不適任,亦不適格。

追逐「公式化」祇為的是「平撫民怨」

在今天臺灣這樣一個充斥理盲濫情的社會,許多公共事務的施行,似乎唯用數字「公式化」計價型態,最能「說服社會」,亦最能「平撫群眾」激情與「怨氣」。

然則,今天臺灣社會上到處可聽見可看見的種種「怨氣」,其發動、蓬起、壯盛龐沛,有很大成分是來自於過去20多年來,整個臺灣社會在民進黨,或明槍或暗箭,全方位發動、炙燃與興風浪作,早就讓整個臺灣社會完全陷入,一團極端左派「仇富反商」的偏執訴求與張揚漩渦之中,且其所帶來的不良社會氛圍,甚至是所謂「義和團式」的激越脫軌情緒,更加直觀而且偏邪地,助長了整個國家社會這種「毫無理性」的狂風烈燄之中。

「公式化」結果 讓臺灣距離市場更遠

今天臺灣社會民粹及主政官員(當然是因為屈從於民粹高壓之下的雅不願),會傾向於接受這種「公式化社會」發展,主要是基於兩個重要背後因素思考:

第一是,既然眾人都使用,也是眾人都在消費(則並不計較這所謂的「眾人」,究竟為數是多少?所代表份額為多大?),就是「社會大眾之事」,所有事事物物就都應該一致化、一體化、均一化、平等化,才足以彰顯「社會公平正義性」;

第二是,既是眾人的使用與消費,就應該積極追求其能達致「國民福祉最大化」,而其反面的另一個意涵,正是「國民負擔成本最低化」,更加符合社民粹之所欲。

就是這樣子的前提概念,使得「公式化社會」赫然在臺灣嶄現而且迅速盤踞在整個臺灣社會的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