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全球時間將在6月30日的午夜(約台灣時間7月1日上午7點59分)多出1秒,可在電子鐘上見到07:59:60這個特別的時間。自1972年出現第一次「閏秒」(leap second)以來,這是第26次閏秒。也是電腦普及後首次在非假日遇到閏秒,讓分秒必爭的金融交易市場不得不嚴陣以待。
Tuesday will be a bit longer than usual. An extra second, or leap second, will be added. Why? http://t.co/Txt5pm8SIt pic.twitter.com/QWYRBSBOYJ
— NASA (@NASA) 2015 6月 27日
自轉變慢產生誤差
目前世界各國使用的標準時間是以銫原子鐘計時的「協調世界時」(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銫原子鐘非常穩定,大約五百萬年才會出現1秒的誤差,讓人類可不用再依靠地球運轉周期來計算時間。
另一種計時方式,是以地球自轉週期計時的「世界時」(Universal Time, UT)但因為地球自轉的速度不平均,長期下來,等於地球自轉的速度減緩,會使得「協調世界時」與「世界時」不同步,因此每隔幾年,都必須用「閏秒」來調整時間。
上次發生閏秒在2012年7月1日,正好是周六,對股票等金融交易影響不大。但造成部分大型網站例如LinkedIn、Reddit和Yelp當機,澳洲航空(QANTAS)的定量分類系統也因此發生失誤。
就當「時間打隔」
這次閏秒正好是美國股市的盤後交易時間,已有交易所打算在閏秒出現前幾分鐘停止交易,以免碰上系統當機。而亞洲主要股市則尚未開盤,影響不大。
2015’s July will come later than usual, as the last minute of June will have 61 seconds with the leap second added pic.twitter.com/cSKG1H2SCj
— CCTVNEWS (@cctvnews) 2015 6月 27日
儘管在2012年的閏秒之後,全球的許多電腦系統都已發展出因應機制,但仍有科學家建議廢除閏秒。閏秒對一般民眾的生活影響不大,但對電腦而言,1分鐘就是60秒,這1秒之差往往造成系統大當機,讓工程師們花費數百倍的時間調整。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的組長羅威(John Lowe)形容,閏秒就好比時間打了一個嗝,「無法事先預測,頂多在5至6個月前發出通知。」這對正在寫複雜、長期運作之程式的工程師而言,無疑是個不小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