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壟斷中國融資市場
再說銀行,銀行幾乎是壟斷了中國的融資市場。銀行貸款是間接融資的最主要形式。目前在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量中人民幣貸款(間接融資)佔比在80%左右(其中銀行貸款佔比在60%左右),而直接融資(以股市和債市為主)佔比只有百分之十幾。這和美國的情況剛好相反,美國的融資總量中,直接融資佔比在70%以上,美元貸款佔比只有20%多。這種融資結構的巨大差異是導致中國融資貴融資難的最大一個原因。中國企業融資難不能再執著於埋怨銀行偏心央企國企了,因為企業融資的主要管道本就不該是銀行,而是股市和債市。
銀行不能通過擴張信貸來解救中國企業,這並不是把央企國企和私企一視同仁視如己出的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經濟現實的問題。在2008年到2014年間中國銀行總資產/GDP佔比從201%飆升至269%,增速驚人,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國際清算銀行做過一個研究項目,通過對現在14個發達國家在過去140年左右的這樣一些債務數據和貨幣發行數據做了一個研究,發現了這麼一個規律,一旦銀行資產對GDP的佔比增速過快,且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它預示著超級去槓桿化(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就相當高了。所以,中國在宏觀經濟層面的槓桿也已經到了可以引發嚴重金融危機的地步了。在這種情況下,強迫中國銀行業通過激進的擴張其信貸資產規模的形式來為中國企業解決融資困境,其結果無異於飲鳩止渴,最終銀行與企業難免玉石俱焚。
未來中國的銀行總資產/GDP佔比需要顯著降低,至少需要回到200%附近。所以以房地產為代表的不動產構成的抵押品鏈條和以銀行為主體的融資管道支撐中國融資活動的模式已無以為繼,所謂舊常態將死。中國要順利度過超級去槓桿化就必須依賴以股市為代表的直接融資管道。這就是新常態的金融本質。
說得直白點,過去十幾年房地產為什麼火?因為過去的融資活動主要是被銀行信貸壟斷的間接融資,而銀行放貸是需要抵押品的,房地產就是銀行最主要的抵押品。銀監會的數據表明2013年底中國最大的幾個商業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及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佔比為38%。而如今銀行信貸規模已到了觸發嚴重金融危機的邊緣,直接融資無法承擔主要的融資活動,因此就必須把以股市為主要代表的直接融資渠道做起來。這個轉變有多迫切呢?讓我們繼續來看數據。
中國企業通過股市融資
中國目前的非金融企業債務總額是102兆元,這麼大的債務靠銀行信貸增長已無法支撐了。那麼股市融資的潛力有多大?目前A股總市值約三分之二是國有股,股市作為融資渠道幾乎是被國企吃獨食了,因此股市實現IPO註冊制後,會有更多的私營企業借上市大大緩解債務融資壓力。根據十八大報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來估算,2020年中國GDP可能達到100萬億元人民幣,假設屆時中國達到印度的證券化水平(年底股市總市值對GDP的佔比)--135%,那麼A股總市值將高達135萬億元。目前是70萬億左右,還有差不多翻一倍的空間。這一切都表明未來中國企業特別是私企通過股市融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