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門關乎生死的學問:《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選摘

2018-10-31 05:10

? 人氣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者諾德豪斯(左)與羅默(右)摘下殊榮(美聯社)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者諾德豪斯(左)與羅默(右)摘下殊榮。(美聯社)

且讓我們來想一想成本這個概念。成本不光指英鎊或美元,惟貨幣成本也很重要。想像一下,有一名學生在選擇明年要修什麼課,他只能修歷史或地理,不能兩者都修。最後他選擇了歷史。他的選擇成本是什麼?是他放棄的東西:學習沙漠、冰河與首都城市相關知識的機會。新建一棟醫院的成本為何?你可以把所有營造用的鋼筋泥磚成本加總起來。但是,如果用我們放棄的東西這個觀點來算,成本則變成我們本來可以在同一地興建的火車站。經濟學家將這類成本稱之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這種成本很容易被忽略。稀少性和機會成本點出了一條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要做選擇,比方說,選擇建醫院、火車站、購物商場還是足球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經濟學就是檢視我們如何利用稀少性資源以滿足需求,但並不僅於此。人面對的選擇會如何改變?貧窮社會裡的人們面對的是非常棘手的選項:是要讓孩子飽餐一頓,還是替生病的老祖母購買抗生素?在富裕國家,比方說美國或瑞典,人們很少要經歷這種局面;他們要做的選擇,可能是要買新的手表,還是最新推出的iPad。富裕國家有嚴重的經濟問題:企業有時會破產,勞工會失業,必須要費盡心力才能替小孩買新衣服,但是,他們比較少面對生死攸關的問題。經濟學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各個社會要如何克服稀少性造成的最嚴重效應,並探討為何有些社會不快速行動。要嘗試提出好答案,需要的不僅是熟悉機會成本而已,還要有能力找出我們應該要蓋新醫院還是新球場,要買新iPad還是新手表。要有答案,你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經濟學理論,還要深入理解真實世界裡不同的經濟體如何運作。看看本書所提的經濟學思想家生平經歷,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他們的想法讓我們看出,這一路走來,經濟學家所做的嘗試出現了哪些重大變化。

經濟學家研究「經濟體」,這是當然的。經濟體使用資源、製造新東西,並決定誰能得到什麼。舉例來說,紡織製造商購買布料並聘用員工,以製作T恤。消費者(也就是你我)到店裡購物,如果我們口袋裡有錢,我們就可以買下各式各樣的商品,比方說T恤(行話說法是我們「消費」)。我們也消費「服務」,服務是指非實體標的的事物,例如理髮。多數消費者同時也是勞工,因為他們能靠工作賺錢。企業、勞工和消費者是經濟體的關鍵要素。但,銀行與股市(也就是「金融體系」)亦會影響資源的運用。銀行貸款給企業;也就是所謂替企業提供「融資」。一家銀行借錢給紡織製造商興建新工廠,製造商有了這筆貸款就可以拿去購買水泥,這些水泥會成為工廠的一部分,而不是用於新建橋梁。企業為了籌資,有時候也會在股票使廠出售「股份」(或「股票」)。如果你持有一股東芝(Toshiba)股份,你就擁有該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倘若公司經營績效出色,因此股價上漲,你也隨著變得更富有一些。政府也是經濟體中的一環,當政府花錢新建公路或發電廠時,也會影響資源的運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