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新北投車站─差那50公尺,有那麼嚴重嗎?

2015-07-16 12:35

? 人氣

散落的遭拆解的新北投車站,準備運回台北重建,但為了市府選定的重建地點不是原址而被文資團體炮轟。圖為AD方案差距50公尺的規劃圖(北市府文化局提供)

散落的遭拆解的新北投車站,準備運回台北重建,但為了市府選定的重建地點不是原址而被文資團體炮轟。圖為AD方案差距50公尺的規劃圖(北市府文化局提供)

為了把台北新北投車站遷回,該在原址重建,或是在距離原址50公尺的七星公園內重建,市府被文資團體罵到臭頭;文資團體堅持要在原址重建,市府選擇的方案是七星公園。坦白說,不論從現實面或文化保存觀點,實在看不出文資團體的堅持有何意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明年是新北投車站(指的是早期的台鐵新北投車站,非現在的捷運新北投站)建立百周年紀念,當年建捷運時,市府以1元的象徵性價格把車站賣到彰化,現在則要讓車站「回娘家」,重新展現這個古色古香、有歷史意義的車站風貌。

不過,時移境遷,民國77年車站拆除後至今已27年,當地變化甚多,車站原址已是繁忙的交通要道,要在原址重建,影響地方交通,居民幾乎都反對。在距離原址不過50公尺處重建,算是兩全其美的方案。

但文資團體還是反對,他們最重要的理由是:依照聯合國憲章,歷史建築的意義與該歷史發生的場景不可分離,若搬離原先的位置,就失去了原味。不過,看看古今中外的許多例子,古蹟遷移到其它地方重建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還有遷移到國外的例子。重點在保存,讓後人可繼續看到這些古蹟;至於是否原址保存、重建,上上之選固然如此,但現實難以作到時則多以遷移為之。

埃及興建尼羅河的阿斯旺大壩時,遷移了24項數千年歷史的重要古蹟─有法老拉美西斯雕像的拉阿布辛貝神廟拆除遷移往高度移了65公尺,這還是遷移距離最近的案例;菲萊神廟遷移到距離原址500公尺外的小島上,另外一個德伯神廟則移到千里之外的西班牙。中國蓋三峽大壩時,號稱影響上千處古蹟,能遷移者也是移到距離原址數十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帶。台灣也有類似案例;台北著名的林安泰古厝,原來在敦化南路2段上,因為道路拓寬而遷移到濱江街的新生公園。

台灣社會對保護文化資產應該算是有相當高的共識,如果是一個現存的古蹟、文化資產(甚至是自然資產),為了開發、開路等目的而被破壞、或需要遷移,民眾支持古蹟與文化保存的聲音與力量會較大。

但以新北投車站的例子而言,車站消失27年,當地早已發展出不同風貌,原址已是交通要道。這種情況算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了;原址重建確有現實難處,重建後也是供民眾參觀而無實際交通功能,是否原址重建,大概只有那些死抓「聯合國憲章」的文資團體覺得「茲事體大」而已。

而市府有心重建車站,就文化資產與古蹟保存觀點看,當然該值得肯定,這該是為文化資產保存加分吧?結果為了「那50公尺」被文資團體罵到臭頭,公務員大概又要感觸「少作少錯」的官場真理;民眾看到文資團體毫不考慮民眾日常每天面對的交通、生活問題,堅持要原址重建,心中大概也是老大不爽、厭惡之極,憑什麼少數文化人認為很重要、非堅持到底的「那50公尺」,就要影響許多民眾每天要面對的行的方便與安全呢?這些文資團體是否有點食古不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