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橋創意發想:紀念公園、新舊橋銜接、可動式橋...

2015-07-19 19:03

? 人氣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蘇仲泓攝)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蘇仲泓攝)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7月18、19日兩天舉辦「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以「中山舊橋的保存與再利用」為題進行討論,邀集各方面專家,包括建築界陳漢儒、簡學義、堀込憲二、工程界李嘉智、景觀設計界林建享、創意界林舜龍等人,帶領20多位公民討論中山橋自2003年因防阻水而拆解後的歷史建物,該如何保存與重建再利用,會中討論到異地重建、原址周邊環境改造等,也思考建紀念公園、在橋上辦常設性展覽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山橋(台北市文化局)
中山橋(台北市文化局)

中山橋原名「明治橋」,建於日治時期的1901年,設計者為總督府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時為了聯通台北市區與圓山地區所蓋,僅為吊橋,1933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1946年,日治時期的欶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因此,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外觀有漂亮的拱形橋墩,還成為日治時期重要畫家郭雪湖筆下的繪畫素材。

中山橋(台北市文化局)
中山橋(台北市文化局)

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的嚴重淹水,上游的貨櫃往下漂,撞到肋樑,中山橋的肋樑結構會卡住也被斷定為造成排水不順的原因;2002年,前市長馬英九時代,登錄為歷史建物,考量以遷建的方式保存;2003年,水利處於汛期前,將1萬3000噸的橋拆解成435塊,暫放於原再春游泳池,沒想到拆解後的歷史文化資產,一放就放到了今天。

中山橋(台北市工務局)
中山橋(台北市工務局)

會中,藉由5個討論小組上台成果發表,來呈現參與民眾的集體智慧,討論珍貴的歷史建物該何去何從。會中討論到,身為歷史建物的橋,跟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橋跟人過去的在地感,有公民認為,保存文資不是將過去的東西原封不動的存在,可以結合歷史與現代,比方說,將舊橋與新橋串聯起來,當人由舊橋的這一端走向新橋的那一端,象徵著從過去走向未來。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蘇仲泓攝)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蘇仲泓攝)

公民討論到,舊橋重組後,希望不要影響到現有的環境,希望能和現有環境結合,不要與周圍產生違和感,所以要與現有道路融合,以人為本,關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讓重組的橋上有新的經驗、新的想法。

現場有組別天馬行空的思考,構思「可動式拱橋」的可能性,還創意製作以新聞報導的型式呈現,獲得許多老師的好評,但蒞臨指導的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總監簡學義提到,基於橋墩遭拆解後,在力學上的平衡已不可行,故可動式的橋恐不具可行性。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簡學義(蘇仲泓攝)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簡學義(蘇仲泓攝)

談到歷史記憶,有公民提到,老一輩的人走到現在的時代,很容易不認得現有的環境,應該要由後面的人去協助他們認得這片土地,但中山橋當時的存在是因為有適合它的環境,供人、小客車走,但現在若要讓大客車走可能不可行,因此,橋已不再只是交通上的串聯,還可以有更多的想像。

還有小組提到重組後的橋可與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週邊一起規劃成景觀公園,串聯美術館、河濱公園等,建成整區的中山橋紀念公園,公民眾在其中騎腳踏車,被講評人李嘉智讚為「要五毛給一塊」。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李嘉智(蘇仲泓攝)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李嘉智(蘇仲泓攝)

至於還有什麼可能性呢?有公民提到,可以在橋上有常設性展覽、城市博物館等供民眾回味歷史。

達達創意藝術家林舜龍提到,歷史要如實呈現,要不增不減,所以想到用「雙生」作為主題思考,他認為,歷史建物的建構、解構、重構都是歷史,要去探討歷史的切片,用新的技法與舊的技法對話,讓橋不再只是讓車或人通行的地方,而是在走的過程中,可以填補歷史,讓橋不再只是景觀與建築。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堀込憲二(蘇仲泓攝)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堀込憲二(蘇仲泓攝)

日本一級建築士堀込憲二表示,國外很少有歷史建物被拆解後,透過公民討論想像重組的可能,但台灣非常認真地在討論,今天讓他看到開始、看到可能,這個問題也會越來重要。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蘇仲泓攝)
中山橋創意發想工作室(蘇仲泓攝)

文化局長倪重華現場全程聆聽,他表示,今天的發想有可能作為中山橋的未來規劃,要醒思過去面對未來,他認為,我們花太多時間討論過去,但歷史要跟最新的事物結合,一定要讓歷史建物再活化。水利處處長陳世浩也表示,今天發想的方案說都是可行是騙人的,但具有延伸的可能性,他感謝現場所有與會年輕人的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彥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