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一個因中國經濟崛起而流行的概念。它不同於西方固有模式,讓不少經濟學家直言「看不懂」。不過,「中國模式」在今年似乎步履維艱,經濟增長不斷放緩,與美國的貿易戰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外界不禁疑惑——「中國模式」是否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還是從此開始衰退?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威廉·奧弗霍爾特博士(William Overholt)或許是回答這些問題的絶佳人選。他在1990年代初出版《中國的崛起:經濟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個超級強國》,書中預言經濟改革將把中國帶向強國之路。這本書出版後引起巨大的爭議,西方學界普遍不認同,甚至有媒體編輯認為其觀點過於偏激和樂觀,而禁止記者採訪他。然而,之後近30年中國經濟增長印證奧弗霍爾特的預言,也讓他聲名鵲起。
奧弗霍爾特博士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出席研討會,發表對中國模式的最新觀察。BBC中文記者借此機會與他交流。研討會上,奧佛霍爾特一改多年來的樂觀,表示中國模式處於一個分水嶺,面對日益複雜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不慎,中國奇蹟或將就此隕落。
BBC中文記者進一步結合他今年出版的新書《中國成功的危機》(China's Crisis of Success)呈現這位哈佛學者眼中的危機與道路。
何為 「 中國模式 」?
「中國模式」不是空穴來風。在奧弗霍爾特看來,「中國模式」是亞洲模式的變種。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等亞洲經濟體已經通過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發展模式而成功崛起,被稱為「東亞奇蹟」(East Asian Miracles)。
這一模式在發展早期執著於經濟增長的最高優先級。這些國家的威權主義領導人懷有對政權災難性崩塌的恐懼,而開始實施激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於是在發展早期,他們會弱化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並藏起自己在地緣政治中的野心。這些決定性的策略把整個國家的重心全面讓渡給經濟發展,強力的中央政府進行規劃和控制,然後隨著經濟發展逐漸給市場經濟讓路,最終實現經濟起飛。
奧弗霍爾特之所以敢於在90年代能夠預言中國的經濟成功,因為他觀察到鄧小平和朱鎔基對亞洲模式的模仿。此外中國也創新出經濟開發區和「一國兩制」等靈活而有利於經濟的政策。
隨著經濟的成功發展,經濟模式從簡單變為複雜,「中國模式」因無法支撐經濟發展,而陷入危機,只有進化為一個更市場化的經濟體,才能保持成功。這也是奧弗霍爾特新書《中國的成功危機》書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