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他山之石─為什麼以色列能成功?

2018-11-06 05:20

? 人氣

「2016年以物聯網發展為主的『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在桃園成立,然而2年後的現在,這個『亞洲矽谷』計畫似乎不再被提起⋯⋯」圖為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亞洲矽谷計畫在桃園是正確選擇。(資料照,桃園市政府提供)

「2016年以物聯網發展為主的『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在桃園成立,然而2年後的現在,這個『亞洲矽谷』計畫似乎不再被提起⋯⋯」圖為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亞洲矽谷計畫在桃園是正確選擇。(資料照,桃園市政府提供)

2016年以物聯網發展為主的「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在桃園成立,然而2年後的現在,這個「亞洲矽谷」計畫似乎不再被提起。同樣是缺發資源、人力的小國,以色列卻被國際稱作「創新之國」,也將第二大城特拉維夫打造了「中東矽谷」。以色列到底贏我們什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統計,以色列在全球創新國家排名第3名,也是新創公司密度最高國家。早在1993年,以色列政府開始了國家推動的創新計畫,國家的發展戰略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風險投資。以色列不但官方帶頭投資,也讓新創公司給使遇到失敗的情況也能妥善解決。降低創業風險,而且積極鼓勵創新。國際間普遍認為,刺激創新的政策絕對是讓以色列名列全球創新大國之一的主因。

現在以色列每年增加1000多家新創公司,聚集350多家企業研發中心,Facebook、Google、Apple等大型知名企業都進駐此地,新創生態圈十分蓬勃。並且在2018最適新創產業發展城市的分析中,第二大城特拉維夫獲得第五名。去年被intel以150億美元收購的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和2013年被Google以10億美元收購的社群汽車導航App「Waze」,都是出自於以色列。此外,新創公司的興盛能帶動的不只是單一領域的蓬勃。Fintech相關新創公司的成功,吸引了Visa、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金融領域大企業進駐以色列。

反觀台灣,政府雖然一直很鼓勵高科技發展,卻一直侷限在IC硬體設計方面,在軟體研發、新創產業的發展一直到了2016的AI熱潮才被政府真正重視。在美國調查機構Startup Genome的2018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GSER,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中,台灣在新創產業的表現令人擔憂。台灣每年增加的新創公司只有300多家,全球平均為1700家。比較同樣740萬人口的香港,以台北為中心的經濟圈總產值約為3,270億美元,略輸香港的4,300億美元。而單就新創產業的估值,香港為22億美元,台北僅有 5.8 億美元估值。台灣在新創產業早已落後許多。

從2010年上半年起,在富士康生產基地及生活園區內,發生了一連串員工跳樓事件,引發社會上嚴厲抨擊。 (圖/取自cdn,數位時代提供)
「反觀台灣,政府雖然一直很鼓勵高科技發展,卻一直侷限在IC硬體設計方面,在軟體研發、新創產業的發展一直到了2016的AI熱潮才被政府真正重視。」 (資料照,取自cdn,數位時代提供)

以色列絕對是台灣在加速科技產業的重要參考對象,以色列和台灣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除了都是小國,領土、人口不如他國,我們皆承受著周遭大國的壓力、主權上的爭議,而以色列確有能力這些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轉為優點。正因為人口的稀少,以色列能有效率的提高人民教育水平,並且積極的研發取代人力的相關技術;與周遭國家的矛盾和主權上的爭議更成功被以色列政府化為凝聚國民的力量。台灣許多跟以色列創業成功之路的相關新聞都不斷強調以色列的民族性,相反的我認為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為如此主觀的因素,每一個國家人民的個性都有自己的優勢。台灣落後的關鍵是在沒有長遠的規劃、缺乏有遠見的政策。台灣太常有等到他國成功後我們才開始的情況,導致趨勢已經發生而我們沒時間準備。想要經濟上、產業上的強盛需要的是有規劃性的發展計畫,而不是每幾年就因為選票而改變的短視選舉支票。

*作者為清大學資工系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