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終戰70年》香港索賠日本軍票賠償了無期

2015-08-14 14:30

? 人氣

莫理遜於1942年10月逃出日治香港。他寫道,當時香港貨幣已經發行了超過半個世紀,且成為了「比鄰的廣東省唯一公認可靠」的貨幣,「其名聲沒有本地貨幣能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莫裏遜的這份報告其後被匯豐銀行主席摩士爵士(Sir Arthur Morse)抄送英國殖民地部(今外交及聯邦事務部),香港重光(光復)後隨著殖民地部香港計劃小組的檔案送回香港,目前已經解密,在香港歷史檔案館供大眾調閱。

據小林英夫教授收錄在1993年《香港軍票與戰後補償》一書中的文章所說,在中國戰區發行的各種「支那事變軍票」為了要與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法幣對抗,採取了一系列幣值穩定措施。

在香港發行的軍票被歷史文獻歸類為「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軍票」的一種,其處境與中國軍票有明顯分別。小林教授指出,由於「英美勢力一開始就被趕出這個地區」,幣值穩定措施「完全沒有」。

1945年6月19日,倫敦英國殖民地部專門開會討論香港貨幣問題。會議記錄指出,日本軍票「並無透過『無息負債證明書』的形式來作保證」。

英國籌備日軍投降後收回香港的過程中認為須拒絕承認日本軍票。(BBC中文網圖片)
英國籌備日軍投降後收回香港的過程中認為須拒絕承認日本軍票。(BBC中文網圖片)

就在日軍侵華前不久,港英政府在1935年改革貨幣制度,放棄銀園,改發港元。匯豐等發鈔銀行要向外匯基金提交一定數量英鎊,換取「無息負債證明書」,方可發行港元鈔票。這個安排在戰後得到延續至今,只是支撐港元的貨幣在1983年換成了美元。

同年8月9日——美軍向長崎投擲原子彈當天——匯豐銀行在另一份抄送殖民地部的備忘錄中說:「使用具備虛構價值的佔領地貨幣(軍票),使日本人得以獲取合法香港貨幣(港元)與貨物,而自己卻不費分文。」

然而,自從太平洋戰爭開打,日本自身物資短缺的問題也日趨嚴重,更波及到各佔領地。日本當局繼而急速加印軍票。由此,通貨膨脹加劇,物價以倍數遞增。

林彥斌說自己比較幸運,日本佔領香港後雖然失學,但得到一位富有同學的父親介紹,認識了一位女朋友,並因此得以到對方一家開設的雜貨店打工。

他說:「大米要300日元一斤……那些優質的就300元,米碎、米碌要280元、270元。」

「食油300元一斤。那大概是和平前一個星期左右的事。那時候物價到了最高峰。」

這裏尚且沒有把軍票與港元之間的匯率考慮進去:據匯豐銀行提交英國殖民地部的文件,軍票發行初期與港元等值,其後匯率定為2港元兌1元軍票,最後更調高至4港元兌1元軍票。

林彥斌說,雜貨店老闆以大米和生油代替鈔票支薪,他在那段日子也不多會帶錢上街。一來他不會買東西,二來當時黑幫分子「勝利友」橫行,協助日軍之餘還四處搶劫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