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士生於《Science》發表 解開台灣造山運動爭議

2015-08-18 17:35

? 人氣

由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所組成的團隊,日前以「台灣造山帶分層變形」(Layered deformation in the Taiwan orogen)在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取自《Science》網站)

由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所組成的團隊,日前以「台灣造山帶分層變形」(Layered deformation in the Taiwan orogen)在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取自《Science》網站)

國高中教科書應該都有介紹,台灣因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接處,生成了眾多數千公尺的高山。談到造山運動,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組成的團隊,本月14日於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了「台灣造山帶分層變形」(Layered deformation in the Taiwan orogen)論文,其中,第1作者是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的博士生黃梓殷,此研究解開了台灣數十年來的造山爭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目前為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生的黃梓殷,不僅與其團隊一同完成「台灣造山帶分層變形」(Layered deformation in the Taiwan orogen)論文,發表至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同時,此論文也是黃梓殷的博士論文。

黃梓殷18日於所內發表此一研究,她表示,以往的造山運動有分2種,分別是薄皮理論及厚皮理論,薄皮理論指的是板塊相撞時,板塊下部是安然無恙,只有上層在造山;厚皮理論則認為是整個版塊一起參加擠壓。

黃梓殷說,薄皮與厚皮都只能解釋一部份的自然物理現象,她與研究團隊利用台灣四周環海、海浪拍擊岸邊的聲波訊號分析,提出新證據,發現台灣的造山運動是結合薄皮與厚皮兩種現象,解決台灣造山運動數十年的爭議。

她在發表時說明:「這個山脈是介於薄皮跟厚皮之間,兩個學說都可以部分描述實際的觀測情形,我們觀測到的是淺層的變形行為跟薄皮很像,只有上層參與造山,深層的部分在薄皮裡面沒有變形,但我們觀測是有變形,跟過去其他的模型都不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