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報導者」創立 致力公共議題深度報導

2015-09-01 16:31

? 人氣

首家以公益基金會方式營運的的新媒體「報導者」於1日宣布成立,共同創辦人何榮幸、張鐵志於會中公布核心理念,將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區隔,努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劉致廷攝)

首家以公益基金會方式營運的的新媒體「報導者」於1日宣布成立,共同創辦人何榮幸、張鐵志於會中公布核心理念,將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區隔,努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劉致廷攝)

今年的九一記者節有些不一樣,首家以公益基金會方式營運的的新媒體「報導者」於1日宣布成立,共同創辦人何榮幸、張鐵志於會中公布核心理念,將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區隔,努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何榮幸以曾獲普立茲新聞獎提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費德曼(Samuel Freedman)在《給年輕記者的信》書中所言:「我只相信那些穿著磨損的鞋的人。鞋面上的擦痕和塵土、磨平的鞋跟,所有的這些都是進行調查的證明。」來反映出「報導者」的核心價值。

何榮幸說:「像我一樣的五年級世代,既得利益者的世代,應該要跳出來,要提供一個舞台,跟年輕人展開跨世代合作,讓年輕世代的優秀工作者能夠發光發熱」。(劉致廷攝)
何榮幸(右)說:「像我一樣的五年級世代,既得利益者的世代,應該要跳出來,要提供一個舞台,跟年輕人展開跨世代合作,讓年輕世代的優秀工作者能夠發光發熱」。(劉致廷攝)

何榮幸更表示:「今年是我當記者第25年,感觸很深,25年前的記者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行業;25年後的現在,網路上流行的是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何榮幸也說「25年的轉變讓現在的記者每天都有寫不完的稿子,理念跟抱負都被消磨殆盡。」

何榮幸說:「像我一樣的五年級,既得利益者的世代,應該要跳出來,要提供一個舞台,跟年輕人展開跨世代合作,讓年輕世代的優秀工作者能夠發光發熱」,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模式不同,「報導者」會關注三大領域:在地議題的深度調查、國際與中港專題、文化與思想報導/評論,並穿插社會關注的解釋性新聞與圖表,產出更多的「手作新聞」。

張鐵志說,新舊媒體如今正進行典範轉移,此時更需要一股新的聲音,讓記者去做一個最原始、最根本的事情:就是撰寫好的報導,提供予社會大眾,並帶來更多互動、更多可能,為台灣媒體找到新的出路。

營運方式也有別於現在的媒體制度,預計於年底上線的「報導者」將採公益募集的方式運作,資金來自「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翁秀琪,成員包含作家小野、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作家劉克襄等人;總編輯及總主筆則分別由何榮幸、張鐵志擔任,編輯室只對基金會負責,以確保編採自主。

翁秀琪說:「我們希望一年以後可以透過榮幸跟鐵志這個團隊所生產出來的高品質內容,去感動更多的人,小額或大額的捐款來支持台灣這個有理想、有品質的新媒體可以繼續走下去。」

翁秀琪說:「我們會希望說一年以後可以透過榮幸跟鐵志這個團隊所生產出來的高品質內容去感動更多的人,小額或大額的捐款來支持台灣這個有理想、有品質的新媒體可以繼續走下去。」(劉致廷攝)
翁秀琪(右四)說:「我們希望一年以後可以透過榮幸跟鐵志這個團隊所生產出來的高品質內容,去感動更多的人,小額或大額的捐款來支持台灣這個有理想、有品質的新媒體可以繼續走下去。」(劉致廷攝)

目前「報導者」已有10名捐助者,主要捐助者和碩董座童子賢公開宣示捐助者「三不原則」: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這個贊助只是「點火」,希望後續能鼓勵更多人參與及支持。

報導者在聲明中表示,「自己的新聞自己救」,他們深信,除了犬儒、失望與憤怒, 要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必須勇敢地往前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長為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翁秀琪、董事包括小野、李怡志、吳音寧、林以涵、洪三雄、詹偉雄、高涌誠、管中祥、劉克襄、瞿筱葳,監察人為李偉文、胡元輝、陳順孝。「報導者」的工作團隊有總編輯何榮幸、總主筆張鐵志、顧問黃哲斌、房慧真、汪宜儒、廖芸婕、王立柔、簡永達、余志偉、 殷子衿、彭筱婷、陳貞樺、蔣宜婷、鄭淑芬等,也有海選計畫,希望召募更多有理想、有熱情的記者、編採主管、社群編輯人才、營運行銷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