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來鴻:從佛教裡生長出公共精神

2015-09-13 06:00

? 人氣

不光是在精神關懷的價值理念上,佛教教義與世俗的公共道德有共通之處,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寺院還曾一度成為公共領域。例如明朝後期,王朝中央政權衰落,士紳們向佛寺捐贈財物,佛寺為士紳聚合提供了一個公共場所,還開設公共講堂。這樣就在國家之外形成了一個士紳社會,那是類似于西方資產階級形成時期所出現的公共領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公共知識份子不同於「政治和尚」

在弘誓學院的南苑喝咖啡,我和臺灣環保、婦女、禁賭和同性戀權利等各個社運組織的朋友聚會,現場感受到這所寺院所具有公共領域的特徵。在歡迎社運人士前來休假的發言中,昭慧法師說,由於社運人士工作中的對立性很高,有衝突有防衛拉扯,因此大多數從事社運的人會在心理上會留下創傷,因此需要 「心靈沉澱日」,寺廟可以讓人安靜下來。於是那兩天,我們向法師學習打坐,靜靜地反觀自照,並分享從事社運的經歷與感受。

中國文化是一種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如林語堂所指出的,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人們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我們要改變這種自私的文化,只引進源自古希臘城邦的西方公共領域理論是不夠的,更需要從東方民族自身的文化中吸收和開發公共精神。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一批中國佛教人士主動入世達變,例如曾會見孫中山的太虛法師,他們發揮佛教的 「 救世之仁」,展開了一場佛教改革活動。

雖然太虛法師等人引發了現代佛教的公共性問題,他們身為僧人同時也擁有公民資格,但他們不能被稱為「公共知識份子」,因為他們熱衷於與中華民國政府結盟,沒能獨立於國家權力之外。同時,他們站在支持當權者的立場上參與政治事務,而不是開拓以批評為目的的民間公共領域。因此,他們只能如當今臺灣與國共兩黨合作的星雲法師一樣,被視為「政治和尚」。

釋昭慧出現在臺灣「人間佛教」發展時期,她的導師印順法師是人間佛教的宣導者、臺灣最優秀的佛教思想家。印順大師主張佛教徒不應該引遁獨善,而應該回到人間,要腳踏實地在人間修行,幫助人間。作為印順導師的弟子,釋昭慧繼承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奠定了她成為公共知識份子的理論基礎。

同樣是受印順大師影響的女弟子,釋昭慧與證嚴法師走上不同的道路。證嚴法師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慈善家,但她也不能被認為是「公共知識份子」,因為,她創立慈濟功德會從事社會救助事業,基本上不碰政治議題,不進入以批評為目的的公共空間。

來自寺院的牛虻走向社會運動

這是釋昭慧獨樹一幟的地方。她不是如太虛、星雲等去與掌握權力的國家統治者結盟,也不是只埋頭做佛教界傳統的慈善服務事業,而是抬起頭來進入公共領域關注社會問題。和其他世俗的人文公共知識份子一樣,她作用於社會、影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犀利的批判,通過臺灣自由的公眾輿論發生影響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