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引頸期盼的蘋果新品發表會9日結束,果粉們除了驚喜親見傳聞中的玫瑰金色調,還有一連串升級iPhone6s的硬體規格,似乎都延續了蘋果一直以來的優良產品水準,但撇開Apple Watch、超大iPad那些產品不說,iPhone6s的發布,還是讓許許多多的人失望透頂。
畢竟,還有甚麼比一支走在潮流尖端、即將引爆預購潮的iPhone6s起步容量還是只有16GB更讓人失望呢?
“Killing the 16GB phone and replacing it with a 32GB model at the low end would obtain things money can't buy…” http://t.co/adHGc5gqjD
— Jason Broccardo (@zoocoup) 2015 9月 11日
說好的32GB呢?
在9日的發布會之後,果粉們、3c科技網開始議論紛紛,為何新推出的IOS產品都沒有32GB的容量?《VOX》新聞網站也發文表示:iPhone6s承襲前作16GB的規格是一種嚴重的戰略錯誤。
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隨便裝幾個APP、影片、歌曲跟大量的照片,容量很快就不夠,因此,許多廠商都把開發項目朝更大空間、更大的容量設計,當然,價格也就更貴。
蘋果的規格只有16GB、64GB、128GB,在16GB與64GB之間,少了另一種選擇,《VOX》認為,6s的高畫質拍照功能已經進步,要填滿16GB的空間只要一眨眼。
@siracusa TBT to 2 YEARS AGO when we couldn't believe Apple was sticking with 16 GB. pic.twitter.com/eiUHqcPOuN
— Graeme Erickson (@graemeerickson) 2015 9月 11日
在這個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的年代,大家比拚的不單單是規格、性能還有手機款式,如何建立品牌口碑跟形象,才是勝場的關鍵。《VOX》分析指出,蘋果已經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地位優勢,那為何還要斤斤計較容量版本呢?他們認為答案就是:利潤。
很明顯的,賣出16GB版本可以省下不少成本,帶來更高的利潤,也能加速蘋果成長,但站在手機霸主的位置,這樣的想法可能還太幼稚。
蘋果的品牌優勢讓旗下產品有了一定的出貨保障,也有相當的獲利實力。自從賈伯斯(Steve Jobs)離開之後,對蘋果產品的質疑傳言就從未間斷,《VOX》認為,蘋果應該要趁這個時候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讓自己的產品保有更多彈性與保證。
It looks like there won't be a 32GB iPhone 6s unveiled next week... http://t.co/ym3tkt1gWt
— MacTrast (@MacTrast) 2015 9月 5日
低端的晶片 更高的利潤
《VOX》分析,一台售價649美金(約合新台幣1萬9500元)的手機採用16GB,的確可以在製造的時候比32GB還要省成本,讓效益達到最大化。其二,很多人可能也願意掏出749美金(約合新台幣2萬2500元)來換取64GB版本。
最近,儲存晶片的價格滑落,一年前可以買到32GB、64GB的價格,今年卻可以買到64GB、128GB,升級價格不過差了100美元(約新台幣3000元),勾起消費者去購買更高容量的慾望,才是蘋果真正的目的,你只要多花100美元,就能多得48GB的容量,好像真的很划算。
因此,在低端儲存量保持原先成本,能夠讓蘋果擁有更好的獲利空間。這麼一想,蘋果的IOS產品再度刻意「忽略」32GB也就不讓人意外了。攤開資料,去年的iPhone6也是維持了這樣的操作策略,而且還是獲得巨大的成功,依然賣出佳績。
蘋果應該要成為巨人
不過,《VOX》認為,蘋果雖然每年分發股東許多股金股利,還有高額的回購價格,但蘋果公司本身的現金儲備額度達到驚人的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元)。這些製造成本降低而擴大的利潤,沒有真正進入底層員工的口袋,沒有進入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也沒有進行融資收購。
這些錢,似乎只是為了預防蘋果未來可能破產而準備,距離上一次的破產,不過是20世紀的90年代而已。
Macworld 1997 Remember when #Microsoft bailed #Apple out from near bankruptcy? https://t.co/0iKhFmK5oF via @YouTube
— Brett Johnson (@bjohnson9614) 2015 9月 11日
《VOX》建議,直接把32GB拿來取代16GB,把低端存量的底線拉起來,不但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此舉也能產生正面新聞報導,對蘋果的形象也有一定良好的幫助,長期來看,更能夠遠遠甩開競爭對手。
蘋果應該要把自身格局拉大一點,推動整個產業的進步,而不是為了蠅頭小利,操作對消費者沒有意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