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的夏秋之交,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8·31決定」,香港政權移交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拉開了帷幕。
成千上萬的香港大專學生到中文大學參與罷課集會,抗議「8·31決定」;學民思潮、學聯帶領學生爬過3米高的鐵欄,誓要重奪「公民廣場」(政府總部東翼廣場)。
到9月28日,從傍晚到深夜,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示威者以兩傘遮擋,讓平平無奇的雨傘成為爭取民主的標誌。示威者佔領金鐘、旺角、銅鑼灣3區,帳篷一頂接一頂架起,甚至還搭建了自修室、充電站,儼如一個個自給自足的村落。
然而,79個晝夜之後,「兩傘運動」黯然落幕,示威者所爭取的目標一個都沒有實現。轉眼1年經過,政治低氣壓籠罩香港,下一步要如何走下去?
戴耀廷:超乎想像
「雨傘運動」前,戴耀廷對外的角色很單純,他在香港大學教授法律,專注憲法研究。但他的生命給自己執筆的1篇文章完全改變。
2013年1月16日,《信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的文章,戴耀廷提出以「佔領中環」作為手段,向中國中央政府爭取普選的想法,一石激起千重浪。
戴耀廷心中構想的「佔領中環」原本是一個比較靜態的行動,預計只有1萬人參加,大家在中環遊行、靜坐、堵路,象徵香港人願意以影響金融中心的運作來爭取民主。參加者不會抵抗警察的拘捕,然後在法庭自辯,講述香港現行制度不公。
不過,事情發展遠超戴耀廷所想。
戴耀廷對BBC中文網說:「我們當時曾討論,如果我們不走,警察也不拘捕我們,我們應否衝出馬路?當時的討論是不好,太危險了……28日當天,封路之後,市民衝出馬路的剎那,其實很感動,香港人有很大的勇氣。原先計劃不夠膽做的事情,市民都去做。」
「雨傘運動」爆發後,戴耀廷有1張照片在網路上廣泛流傳——29日的凌晨,警方施放催淚彈後,戴耀廷跌坐地上失聲痛哭,羅馬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陳日君樞機擁著戴耀廷,1名女子在旁安慰。
戴耀廷說,當時感覺五味雜陳。
「我 們沒有想像會出催淚彈……我們的政府竟然對我們自己的和平示威者使用不合理武力。我們見到人們沒有在怕,退了又回來……那時候差不多天亮,我們見到警察似 乎開始放低盾牌,凖備撤走,與我們一起的市民在街上開始休息……大家都躺在街上,大家都很骯髒,不過他們的樣子都很美麗,因為對民主追求的堅持實在很感 動。」
自我質疑與「退聯潮」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雨傘運動」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對學聯幾位學生領袖有極大期盼。不過,「雨傘運動」期間及過後的齬齟、不信任、互相攻擊,讓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過去1年陷入不斷沮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