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社會無法再給民進黨太長的適應期,也不再給民進黨太大的試錯空間,希望民進黨能以大破大立的手段,幫助這個停滯的社會儘快走出困局。但是民進黨仍然以意識形態為第一要務,盤算著一黨的自身利益,根本沒有把民眾的訴求和期待放在心上,例如陳菊多次輔選時,發言內容都把民進黨的勝敗等同於台灣的前途,在大選前夜的造勢晚會上,一樣念念不忘。
這種過於「靠勢」的心態,不只讓原來的支持群眾寒心,更讓期待改變的台灣民意大失所望。兩年多前蔡英文勝選演說上感人肺腑的自惕:「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今卻讓位給了不該有的傲慢心態,認為自己已經綁架了台灣的未來,完全掌握不到社會的脈動與民眾的需求,使得人民不僅拍了桌子,而且掀翻了桌子。
第三、執政手法粗糙
蔡英文以「改革者」的姿態坐上總統寶座,不可否認,蔡英文確實有其改革社會的理想,問題的癥結在於,空有想法卻沒有策略與步驟。
民進黨執政之後沒多久,許多強行推動的社會政策都受到了極大的反彈與阻力。最為嚴峻的問題出現在年金改革,在沒有足夠的溝通與配套的情況下,原來立意良善的年金改革,卻成為撕裂台灣的主因之一。此次九合一選舉許多縣市「翻盤」,都能看到軍公教退休人員的憤怒臉孔,強大的怨氣壓垮了民進黨已呈氣若游絲的氣勢。
除此之外,還有「一例一休」以及《勞基法》修惡等爭議,曾經說過「勞工永遠是民進黨心裏最軟的一塊」的蔡英文,卻在上任之後站在資本家身邊,背棄了自己開出的承諾。對社會改革方面,蔡英文開出了一長串清單,但兩年後做一盤點檢視,除了針對國民黨的報復性改革措施,沒有任何一項改革能令人民滿意。對改革缺乏有效掌控力度,在方向和節奏上都左支右絀,再加上粗糙的執政手法,短時間內開闢太多戰場,硝煙四起,讓民進黨左右不討好,支持度當然如融雪般下崩。
第四、鬥爭思維仍在
民進黨從街頭運動起家,在體質上充滿了草莽與鬥爭性格。坦率說,民進黨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蔡英文當初當選主席,也被賦予了改革外界對民進黨的期待,能夠去除掉該黨強烈的草莽和鬥爭性格。遺憾的是,就算經歷了兩次執政,就算是以「冷靜小英」自詡的學者性總統,也一直沒有理解執政的真諦,一言一行仍動見背後的政治算計與鬥爭,並未扮演好執政黨的角色。
民進黨2016年執掌政權之初,隨即展開「追查不當黨產」以及「促進轉型正義」兩條戰線,儘管站在了歷史與道德的制高點,但是組成人員與推動手法屢屢遭到外界質疑。尤其是在選前爆出了「東廠」事件,更坐實了追殺國民黨的批評,轉型正義的面具由此被扒下,赤裸裸的政治追殺和「去中國化」做法,完全背離了台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