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29日舉行新書《重探抗戰史》發表會,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親臨會場,發表了自身抗戰經驗。而郭岱君這次的新書,主要以蔣介石的日記揭密,透過中、日、台的學者,共同寫出一本抗戰史,號稱最客觀的抗戰史。
郭岱君表示:「戰爭導致災難和血淚,戰爭使參戰者邪惡,也使參戰者偉大。」透過蔣介石的日記,以及八年抗戰有關人士回憶,口述歷史和各地史料,寫出一部最完整的抗戰史。
蔣欲破「何梅協定」 早醞釀持久戰構思
郭岱君顛覆過去對抗戰史的研究指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事實上只是個小事件,然而蔣介石卻決定派駐4個師團北上與日軍對峙,日本急忙從朝鮮調派軍隊,日軍以「何梅協定」要求蔣撤兵,而蔣堅持不撤。史學家不明瞭,為何這樣的小事件,讓講做出派駐4師團兵力的決定。直到蔣介石日記公布,事情才得以明瞭,原來蔣介石想透過這次的事件,打破「何梅協定」。
而後1937年松滬會戰的主帥張治中將軍,忽然辭職養病,這件事情非比尋常,但是史料卻沒有明確的解釋,直到蔣介石的日記公布,日記裏頭寫著:「撤張文白」,才得以理解當初蔣介石對張治中的不滿,同時也反映出國軍當時裝備不足以及指揮系統的紊亂。
而過去被視為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主流根源是毛澤東演講的「論持久戰」,但是在蔣介石的日記裏頭,其實早在一開始的戰略就已經底定,並在1934年就逐步實踐備戰,選定四川為根據地,以中國東西橫貫遼闊的面積,迎擊日本南北向的攻擊策略。這個新觀點,隨著蔣介石日記被發現,可以證明蔣確實持久戰的先導者。
年輕人應該了解 郝:我們是正義之師
與會的國史館館長呂芳上,也對兩岸歷史史觀發表了一些想法,他表示,應該將歷史和政治分開,讓歷史回歸學術。呂芳上同時也指出,國際間合作共同創作一本書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牽涉到不同的史觀。同時呂也強調,如果未來兩岸要共譜歷史,那麼大陸就必須認清兩岸現況,而且史料兩岸必須要對等開放,台灣目前都已經完全開放,但是大陸卻封鎖了史料,這會使歷史無法得到客觀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