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治口水不可淹沒的二三事

2015-10-04 05:50

? 人氣

鄭運鵬。(顏麟宇攝)

鄭運鵬。(顏麟宇攝)

民進黨發言人同時也是桃園第一選區立委參選人鄭運鵬,在臉書po文說:「最近常聽到對手的耳語及文宣重傷,說發言人只是『政治口水』,我也釋懷多了!看起來,是他們的政治格局與視野如此,以為樁腳和資源就是政治的一切。」又說「深深體會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政黨的事務也多是當下即未來的國家政務」。熟知地方選戰的人都知道,此番言論是針對同選區國民黨的立委候選人陳根德,因為他的主要文宣訴求之一就是:「多一點建設汗水,少一點政治口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這段發言顯然有兩個謬誤值得深思,第一,是對地方政治運作生態的基本理解之闕如;第二,則是將黨務與區域選舉的本質兩相混淆。

區域立委的問政過程與地方政治的生態其實是有機的互動關係,台灣從最小的鄉鎮鄰里的行政區域,一直到直轄市、縣、市皆有各種不同權職的民意代表來代表其選區的選民利益。這些不同的選區利益在經過民意代表匯聚之前,常常是碎裂且具有封閉性。因此諸如美國這樣一個權力分立的聯邦制國家,才有各式各樣的民意代表來代表不同的人民利益,例如,眾議員代表以人口作為選區劃分的選區利益、參議員代表各個州的利益,至於美國總統則代表整個美國的國家利益。

在台灣,地方政治運作的巧妙之處往往藏在幽微之處,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利益團體與結社的中介,這些個別區域選民的利益與政治訴求,確實容易淹沒在打高空的政治口水之中,而具有全國知名度的政治人物或運動者,則往往從雲深不知處來替地方制定政策願景。如此缺乏人情交往、傾聽的高姿態,卻成為特定人選舉時用來創造政治迷思的選舉策略,進而指責這些基層政治實務工作者短視,尖酸刻薄地批評他們的「政治格局與視野」。

這種言論既不厚道也不切實際,舉例而言,地方民意代表小至里長,大至縣市長都要跑跑「紅白包」行程,甚至各種「宗親會」與「畢業典禮」都有這些民意代表或其助理的身影,這些行程在某些「思想先進」的人的眼裡,大概又是「綁樁」或「利益交換」等老舊政治的惡行惡狀。但如果換位思考,這些清高的新政治人物在成為民意代表之後,不做這些事真的有辦法瞭解選區民眾的需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台灣人重視「搏感情」的藝術,平常不來泡茶串門子見了面是很難說上話的,更別說是貼近其討生活之所需了。

政治人物如果能夠放低姿態,冷靜思考,自然不會輕易地把「政黨政治與黨務」此種國家利益的宏觀願景,等同於區域選舉區中人民的利益與需求。身為一個區域立委的候選人,鄭運鵬恐怕要先將政黨利益與黨務放一邊,捲起袖子一起參與地方人民的日常生活,如此一來其政治理念才有辦法真正與地方利益產生有機的連結。

*作者為桃園市民,文字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