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8·31決定」:未來香港地區行政長官的候選人將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只有由四大界別、1200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才有權提名特首候選人,而提名委員會產生辦法維持不變。而非如香港民主派所希望的,允許公民提名。香港的民主派因此擔心,親北京的提名委員會會確保只有中央政府認可的人才可能被提名,參加選舉,那將不是真正意義的普選。
而隨之發生的「佔中」行動中,示威者反對「8·31決定」,並打出了要求「真普選」的口號和訴求。
該反思什麼?
在回答BBC中文網記者關於香港應該怎樣實現民主訴求的問題時,鄒學平回答道,香港社會發展民主也有其正當性,基本法也設定了這個目標。但「佔中失敗」也反映出,香港社會應該思考怎麼實現在基本法框架下的民主。
被問及對「佔中」的評價時,鄒學平說:「香港『佔中』79天,我覺得浪費了很多時間去追求法律之外的東西。「
鄒學平的「追求法律之外」的訴求,指的是「佔中」提出的「真普選」的訴求。「佔中」者要求特首的產生方式是公民提民,而不是「8·31決定」中的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產生。
因此在親北京的學者鄒學平眼中,搞公民提民,是提出了「超出制度框架承受力的目標」。
他認為,爭取民主,沒有問題。但手段、方式、價值和訴求要在現實的、體制內的、合法的程序去追求。
他進一步補充道:「公民提名,基本法沒有寫。這是不現實的,甚至是迫害性的。」 因為追求民主首先要遵守法制。就像學校學生有不同訴求,但同樣得遵守校紀校規。
「去殖民地化」與「去中國化」
鄒學平認為,1997年香港回歸,主權移交後,香港有部分人並不能很好適應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事實。
所以,香港社會還有部分人懷念「殖民時代」和「殖民統治」。這表現在對中國的情緒性的「敵對」和政治上的形態意識上的「敵對」。
中國官方智庫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今年評價說:「這種背離歷史本質的怪現象造成了香港巨大的內耗」。
而「去中國化」則表現為香港社會的「反水貨客」情緒和行為。鄒學平說,這傷害了內地人和香港普通老百姓間的情感。
2015年的中國「黃金周」,據香港旅遊業議會的數據顯示,10月1日到港的大陸旅遊團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而BBC中文網記者實地走訪奢侈品雲集的尖沙咀廣東道發現,以往的購物長隊已不見了蹤影。
鄒學平舉例說,客人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有10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對客人說:「你滾回去,滾回你內地去。」然後父母說我家的9個孩子都歡迎你來吃飯。但客人依舊會覺得受到「侮辱」了,下次不來了。
撰稿:覓雲 BBC中文網記者 香港報導
責編: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