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至於東歐八國的赤化,那是蘇聯紅軍佔領地區的必然趨勢。進而形成北約與華沙條約兩大集團的對立與東西方冷戰,這是雅爾達會議力所不及的發展。就如蘇聯戰後成為超級大國,羅斯福早死,邱吉爾或許看到了跡象,但是雅爾達會議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不可能對蘇聯未來作出影響。
6、中國內戰是雅爾達會議最大的遺憾。戰後中國之命運繫於國共關係,而美蘇對國共領袖蔣介石毛澤東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日本投降後,不僅美國深切關注中國局勢,蘇聯亦復如此。他們都不希望國共再操干戈。「重慶會談」就是美蘇推動的傑作。但是不足四年,在二戰中擁有大國地位的國民政府就在內戰中被推翻。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有不少對蘇美的指責,懷疑他們的誠意。其實,史達林有意在中國推銷「法國道路」,讓中共放下武器,國共合組聯合政府,當時在重慶談判中已顯露曙光,而美國不僅介入會談,還派馬歇爾來調停國共衝突。如果不是毛澤東處心積慮要武力奪權,雅爾達的和平、對話與民主精神將改寫中國歷史。
總之,雅爾達會議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三巨頭達成的協議是當時條件下為世界和平作出的最佳規劃,影響戰後東西方集團的發展方向,也是中美關係的一個新起點。
二、艾奇遜白皮書 (1949)
1949年8月4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白皮書《美國與中國的關係1944~1949》。這是記錄中美關係上百年來的一本里程碑性質的大書,長達1054頁,有5公分厚。甫一出版就引起巨大震撼,美國新聞界、知識界連續數月不停的報導評論,政界則發生激烈的爭論。無他,中國這個美國二戰中的盟友和有長期友好關係的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正面臨無可挽回的崩潰。中國就要變成一個共產黨統治的極權國家。變化之快,很多人還沒有反應過來。
而在中國,透過媒體也有很多人關注白皮書。尤其是中共領袖毛澤東連發五篇文章批判白皮書,雖然至今恐怕沒有幾個人看過原書,但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本白皮書 。
當時國共內戰的形勢,國府已在兵敗如山倒的危機中。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國軍損失兵力達150萬人,被俘86萬人。截至1949年4月共軍渡江前,國軍已從1946年的450萬人,減至200萬人;共軍則從1946年的127萬,增至357萬人。蔣介石已經引退下野,李宗仁代總統,5月上海失守,國府遷移廣州;8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離開南京返美國。而在北方,毛澤東派劉少奇秘密訪問蘇聯,中共在籌劃開國事宜……美國當局看得很清楚,戰後對華政策已經遭到全盤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