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對日本的排斥心理是在工作後產生的。她成了一名公務員,看了日本右翼勢力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新聞報導後決定,盡可能不買日本產的東西。
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合作實施的2014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兩國公眾對兩國關係現狀認可度為近十年最低。受訪中國公眾對日負面印象比率保持高位,對日本「印象不好」和「印象相對不好」的比率達86.8%。而受訪日本公眾對中國印象「不好」或「相對不好」的比例達93.0%。
牽絆──無處不在的日本元素
但想從生活中剔除日本元素並不容易。
馬慧欣的兒子聽過先輩抗日的故事,也會說些「打倒小日本」這樣的話,但這並不影響他喜歡奧特曼。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上映時,母子倆一起去看過。馬慧欣還有台佳能相機。
韓楓是「日貨控」:從手機外殼到電腦滑鼠,都是粉色的Hello Kitty圖案。她用的東西,從家用電器到防霧霾口罩,都是日本產的。
「我用這些東西是因為它們品質好,並不會考慮它們是不是日本生產的。」她說,「誰不希望用品質好的東西呢?」
與朋友小聚,她也喜歡挑日本料理。對此,她的朋友孟潔(化名)有不同想法。
35歲的孟潔是媒體人,從內心對日本有些排斥,儘量不用日本產品,但作為一個推理迷,她無法回避橫溝正史、江戶川亂步、島田莊司這些名字。
在貿易方面,瑞薩的楊海輝表示,目前中國生產的汽車,每十輛至少有一輛用的是他們公司生產的晶片。
近年來,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據日本財務省資料,2014年日本從中國的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22.3%。日企去年對華實際投資額為43.3億美元。目前,日本對華投資企業已超過23500家,遍及中國各地,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南京大概是中國對日本最排斥的一個城市了。1937年冬,入侵日軍在這座當時還是國民政府首都的江南古城屠殺了至少30萬士兵和平民。這一數位至今沒有被日本方面承認。
計程車司機吳其峰有個原則:不載日本人。有一次,他從一家酒店接了三名客人。叫車的是個中國人,開始他並沒在意,開到一半,聽他們說話,意識到有兩個是日本人,他就問那個中國人:「你怎麼能把鬼子放我車裏啊?」還沒到目的地,他就讓乘客下了車。
「南京像我這樣拒載日本人的不少。」他說。
「總是有乘客問,為什麼南京的計程車還有凱美瑞。」吳其峰說,對此他感到很丟人。
儘管吳其峰心結未解,儘管鬧市區鮮見日式料理,但南京並未完全摒棄日本元素——購物中心裏的日本品牌、書店裏的日本書、本地最好外語中學裏的日語班等,時時提醒著外來人:這是一個國際化的省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