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的骨灰,今(17)日從台北信義區大安第六公墓,遷葬宜蘭礁溪櫻花陵園「渭水之丘」長眠,在海拔約750公尺處,眺望整個蘭陽平原。遷葬儀式由台北市長柯文哲和宜蘭縣長林聰賢共同主持,舉辦莊嚴肅穆的啟靈儀式後,沿著以蔣渭水命名的國道5號高速公路,讓蔣渭水的骨灰運回宜蘭故鄉,落葉歸根。
蔣渭水 創立台灣文協、台灣民報
蔣渭水,字雪谷,台灣宜蘭人。蔣渭水是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領袖。蔣渭水一生影響著台灣歷史,像是創立第一個全台性的文化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第一份台灣人的報紙《台灣民報》、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台灣民眾黨」、創立全台性的工會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文化協會發軔最早,立會明列以「助長台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推展提升民眾文化,包含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成為1920年代台灣啟蒙運動,更是20世紀台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先驅。蔣渭水在當時人稱「文化頭」,他自喻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實可稱為啟蒙台灣文化的「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他生前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上者醫國」等,曾經影響不少台灣人,柯文哲也深受其思想薰陶。
原葬於台北大安第六公墓 遷回宜蘭
蔣渭水1931年去世後,骨灰埋於台北信義區大安第六公墓,宜蘭縣政府多年前和蔣渭水家族討論過,在台灣人落葉歸根的習俗下,希望將蔣渭水的骨灰從台北遷回宜蘭。
在北市府和宜蘭縣府的規畫下,17日上午把蔣渭水的骨灰遷葬到宜蘭礁溪櫻花陵園「渭水之丘」長眠,這天也是蔣渭水生前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94周年紀念日。
這次遷葬注重於文化意涵、降低殯葬儀式的悲情。禮車中午會先從蔣渭水故居出發,繞行蔣渭水母校中山國小等地,讓歸根的英靈在故居最後巡禮,也讓民眾再度看見蔣渭水,為他的最後旅程送行。蔣渭水後代不穿一般喪禮服裝,改穿復古紳士服、搭乘古董車隨行。
沿著蔣渭水高速公路 莊嚴返鄉
柯文哲和林聰賢將共同主持莊嚴肅穆的蔣渭水啟靈儀式,之後蔣渭水骨灰將送上禮車,沿著有「蔣渭水高速公路」之稱的國道5號運回宜蘭故鄉。
16名各界人士代表將在歸根儀式上,以大竹共同將墓穴上的石蓋扛起,之後由蔣渭水家族將骨灰安葬在墓穴,再用大竹將石蓋蓋上,象徵蔣渭水生前所說「團結力量」,大家應該不分黨派、不分意識型態,一起肩負起台灣的未來。
宜蘭縣府表示,蔣渭水的字「雪谷」。在歸根儀式後,「渭水之丘」附近的「雪谷大道」將舉行命名揭牌儀式,並由代表朗讀1封署名蔣渭水的來信。
渭水之丘無墓碑 像徵兩袖清風
蔣渭水長眠的「渭水之丘」由建築師黃聲遠設計,位於櫻花陵園最高點,上方種滿草皮,沒有樹木擋住。「渭水之丘」不立墓碑,沒有華麗的裝飾,象徵蔣渭水兩袖清風、主張眾人平等的精神。若從「渭水之丘」的平台直線放射出去,正對蘭陽溪、冬山河與宜蘭河三大河交會點,可俯瞰蘭陽平原、龜山島與太平洋,地理位置呼應蔣渭水在台灣歷史上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