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探測、量子科學實驗、硬X射線調製 中國衛星計劃搶攻太空科學領域

2015-10-18 13:28

? 人氣

中國研發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取自新華網)

中國研發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取自新華網)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太空)科學中心主任吳季透露,包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在內的一系列空間科學衛星目前研製進展順利,將陸續於今年年底至明年發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吳季說,預計將在今年底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其大型試驗已經基本完成。位於北京懷柔的科學衛星運控中心已建設完成,可滿足執行任務的要求。

暗物質、微重力、太空輻射

他表示,量子科學衛星的有效載荷難度很高,其光學儀器的研製克服了很多困難,有效載荷研製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對於明年上半年發射充滿信心。」

此外,以研究微重力和太空輻射條件下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為目的的「實踐十號」衛星,以及探測超大質量黑洞和其他高能天體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進展也相當順利,預計都將於明年上半年前後發射。

吳季是在紀念中國第一個以科學目標為牽引、由國務院批准立項的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10周年之際作上述表示。雙星計劃也是中國第一個與航天先進國家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是中國太空科學發展的里程碑。

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

10年前,中國的雙星計劃與歐洲太空總署(ESA)最為重要的磁層探測星簇計劃密切配合,形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立體探測。這一計劃在2010年獲得了國際航太科學院頒發的傑出團隊成就獎。

時任雙星計劃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總指揮的吳季在北京接受訪時表示,雙星計劃之前,中國在太空科學領域都處於從屬地位,通過這一計劃,中國實際上領導了空間地球磁層的多點探測。

吳季說,雙星計劃當時投資不多,卻產生了很大的科學效益,至今科學家還在挖掘其數據產出科學成果。

科學家通過對中國的雙星以及歐洲的星簇數據聯合分析,可以對很多地球周圍的太空環境現象進行判斷,例如發現了低頻電磁波和高能粒子的清掃現象。在地球磁層的背陽面發現很大尺度、東西方向傳播的波動現象。科學家還在磁層向陽方向,發現了大尺度的空洞,就像水裡有氣泡。這些重要發現加深了科學家對地球磁層的瞭解。

但吳季也指出,人類自1957年開啟太空時代以來,90%的太空探索第一次都是由美國、蘇聯實現的。近幾年,歐洲和日本也開始有了第一次,如人類第一次在土衛六上著陸是歐洲的惠更斯計劃;人類第一次在彗星上著陸探測是歐洲的羅塞塔-菲萊計劃;人類第一次把小行星的樣本帶回地球是日本的隼鳥號計劃。

「科學只承認第一次」

吳季說:「這裡都沒有中國人的聲音。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航天大國,我們不能光作為空間知識使用者,也應成為空間知識的創造者。」雙星計劃衛星總設計師、總指揮張永維也強調,科學只承認第一次,要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後發優勢。

吳季說:「我希望中國的空間探索、空間科學計劃重視創新目標的選擇,要有自己的特色,由科學探索來驅動。科學探索每走一步都不一樣,不重複,所以對技術推動更大。我更希望中國在未來的深空科學探索中,選擇別人沒有選擇過的目標,對自己提出更大的挑戰,比如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

他說,一項太空科學計劃從科學思想的確立,到最後發射,需要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例如歐洲的羅塞塔計劃從提出到真正著陸彗星探測,經過了三十多年。太空科學探索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穩定的計劃,只有納入國家常規預算,才能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